作者文章归档:张铁志

台湾作家、资深乐评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目前在大陆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城市画报,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香港明报等媒体写专栏,并参与多个NGO。

台湾的反智传统


  “从托克维尔开始,研究美国的人大都会认为在这个国家中,实际的商业主义压过了思考。民主政治与商业至上的美式生活,培养出一种心态与习惯,就是凡事需要迅速作决定、快速反应以抓住机会。因此深入、细腻与精确的思考并不是美式生活所鼓励的。平民大众从日常生活中累积出的经验与直觉才是最可贵的人生指引,也是支持美式民主背后的共同价值观,而过于深奥的美学、哲学或宗教理论其实不但不实际,还会让世界更混乱。”

  这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半世纪前出版的经典著作《美国的反智传统: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如何形塑美国人...

Read more

香港回归20年,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中国一周年,放假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是知名作家陈冠中的著名小说《什么都没有发生》中的一个句子。

  在香港回归二十年的这天,这句话似乎依然适用。

  原来故事主角张得志是一个典型的香港象征:金融界人士,他一生信奉功利主义,追求金钱与成功,他对“八九”、“六四”没感觉,对民族大义没感情,只希望在这个城市好好赚钱。

  所以对他来说,香港回归这一年,什么都没有发生。

  其实,本来中国和英国都承诺香港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不会变,所以理应是什么都不会发生。香港末代港督彭...

Read more

再论蒋经国为何选择自由化


  关于蒋经国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早期国际上的学术研究,或者在台湾,乃至在大陆与华人世界,都有着极大争议。有人认为,蒋经国是一个良善的改革者,尤其在八十年代后期,他做出了和邓小平截然不同的决定:政治自由化,让两岸在九十年代走向完全不同的政治旅程。这个看法意涵着,要是当年小平像小蒋一样就好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看法(或主观期待)是忽视了当年蒋经国面对的社会力量是不得不在各种压力下,与其问当年中国为何没有蒋经国,更重要的是看社会力量与政权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政权内部的权力问题。

  台湾的薛化元教授日前撰写了一篇《台湾为什么在三十年前选择走向自由化》,精彩地分析了蒋经国在...

Read more

独立书店的美丽与哀愁


  去年冬天,在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一票难求的文青女神陈绮贞来到澎湖一家仅能容纳二十人的小书店“安书宅”演出。这是她独立书店冬日巡回的其中一站。

  今年,台湾一家商业银行的2017月历是用独立书店做为每月照片。

  也是今年初,日本一家书店在台北开幕,引起热潮。

  而无印良品在这一两年间,从东京到上海到台北,都设立了Muji Books,用卖书来强化他们生活方式的提案。

  似乎,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在台湾正在掀起咖啡店之后的新浪潮。

  这在某一方面是符合国际趋势的。

  九十年代中期Amazon和其他网络书店出现后,对书店业打击甚大,单是在美国,...

Read more

台湾的沉静VS.中国大陆的浮躁


  最近,我的老友,中国知名作家王小峰发表了一篇文章“台北散记”,引起不少回响。他当然不是第一个如此赞叹台湾的人。此前,我们也看到许多中国大陆作家、媒体发表类似感叹,且赞美台湾背后隐含着是对中国大陆的批评。

  在没来台湾前,王小峰问身边朋友台北什么样“他们说,一个小破地方,跟北京昌平差不多。但你们北京昌平有罗大佑、李寿全吗,有杨德昌、侯孝贤吗?连S.H.E.都没有。”真的来之后,他说:“台北是座不大的城市,在今天大陆人看来,可能不及一座二线城市,为什么他们创造的流行文化影响大陆好几代人,而大陆这边,为什么在最近这几十年给地球...

Read more

“小粉红”们与戴立忍们


  “过去我参与公民运动是社会参与,并非起于政治行动,更无关于特定政党的支持,那是对于弱势或不公不义事件的发声,也是透过社会参与的公民责任。”

  “平和地参加游行,保护你所相信的价值,在当时已经是生活在台北的一部份。”

  这两段话来自戴立忍三千字的道歉文。我为他必须以一篇长文彻底交代自己各种社会与政治参与感到哀伤与感慨,我也不确知是否他所有的交代都是他诚实的想法,但我知道,这两段话是他真真确确的信念。

  而这也正是他或其他许多台湾与香港人(乃至不少大陆自由派)与大、中学“粉红”们最大的价值差异。

  在...

Read more

走过台湾的族群伤痕


  一名洪姓女子以公民记者身份采访一位老荣民,却不断辱骂该老兵是“中国难民”,对台湾没贡献,应该要滚回中国大陆。视频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洪姓女子的作法当然被谴责,洪秀柱与蔡英文也都发文谴责──虽然她所犯的错和受到的批评是不成比例,毕竟她不是川普,不是一个掌权者,但这个事件折射出隐没在台湾政治历史中的族群伤痕、误解,以及我们走了多远。

  不少人认为,台湾以前都没有省籍或者族群矛盾,直到民进党开始操弄族群,才有族群矛盾。

  这不是事实。

  战后台湾本省、外省族群的人际交往和通婚,以及国民党强烈建构“中国人/中华民国”的国家认...

Read more

台湾的民主之歌


  音乐是时代的声音,有时喑哑,有时激昂,有时平和。

  台湾作为一个从威权走到民主的岛屿,其流行音乐确实部分反映了历史的光亮与阴暗。

  战后初始到解严之间,政府对于歌曲发行严格审查,因此有无数首“禁歌”,这些歌曲之所以被禁,大部分并非因为他们直接批评政治,而是因各种荒诞理由被视为影射政治、为“匪”宣传或者危害社会民心。那是统治者的脆弱与恐惧。所有统治者都是。

  民主化解放了社会能量,台湾流行音乐更为众声喧哗,包括不同族群以母语发声。但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主流音乐人仍然避免涉及政治与社会议题,因为威权的漫长阴影仍然遮蔽了岛屿的新兴民...

Read more

“小英”的青春与老气


  “国家伟大吗?国家因你而伟大。”

  这是“小英总统”就职的纪念邮票上的一句话,这次由知名设计师设计的总统就职邮票、酒和其他产品呈现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活泼创意,并尝试解构政权更迭只是关于正副总统,而不是人民的概念──如本文开场这句话。这的确感人。

  另一方面,即将在五二零正式上台的新政府内阁逐渐成形,人们却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平均年龄 62岁的老人内阁,且是一个非常男性中心的内阁──虽然总统是女性,但内阁成员只有十分之一是女性,为二十年来女性比例最低。

  这个表面的活泼创意和内在政策的陈旧老气,是当前民进党最核心的矛盾。

  民...

Read more

思考无能,才是最大的邪恶


 
 
  我服从,我无罪
 
  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将上百万的犹太人送上通向死亡的列车。
 
  但艾希曼说,我无罪。
 
  纳粹政权倒台后,他逃到阿根廷。1960年,他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次年在耶路撒冷受审,全球关注。出生德国、流亡到纽约的犹太裔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接受《纽约客》邀请前往采访审判过程,在杂志上发表五篇文章,结集为《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平庸的邪恶》。
 
  艾希曼认为因谋杀罪起诉他是错的:
 
  “我从来没杀过犹太人,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