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费国平

上海并购俱乐部理事

[转载]“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对比7:相似


“美国小说家詹姆斯说过:‘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是无论小说还是传记,即使同一个故事或同一个传主,也确实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传记家可以使用不同的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引自杨正润《现代传记学》569页)。

吴晓波曾辩解“柳红与我,面对的是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有很多情节类似,吴老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对于普通读者,此说法极具迷惑性。然而,只要动动脑筋就会发现这是骗人的说法。

第一:“情节类似”。即使“情节类似”,也未必表述类似,甚至表述相同。

第二:...

Read more

并购促进结构调整要开对方下对药——《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读之二(续)


(原文刊载于《资本交易》杂志201011月第26)

 

 

解决金融失灵,才能促进并购

能否拓宽并购融资渠道,决定产业整合的成败。有企业愿意买和卖,是并购交易发生的根本性因素,金融市场能否发挥定价和满足并购资金需求,是决定性因素。发生在其他市场的每一轮并购潮,并非源于政府推动,而是因为市场预期改变后,在金融资源支持下,推动了产业集聚、转型和升级,相比较解决企业惜售问题,满足并购市场融资需求,是提高企业并购能力的重中之重。

以“金融监管创新”为依赖的“金融创新”,是被“阉割”的金融创新,脱离了市场真实需求,即使百般努力,也无法及时解决市场的融资需求,更无法满足错...

Read more

并购促进结构调整要开对方下对药--《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读之二(续)


(原文刊载于《资本交易》杂志201011月第26)

国企不能只做买家,不贡献并购绩效


没有国企参与的并购,是偏瘫的并购市场。占总量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不参与并购,参与的并购没有绩效,既不可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整合,也无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国有企业参与并购的难点,一是如何防止在并购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如何解决非公经济参与超大型国企并购的能力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国有企业并购,或者只能在国有企业间进行,或者只会看到“国进民退”,或者国有企业参与的并购就没有绩效,当然也不可能有交投活跃的并购市场。

现有产权交易所市场,早已被市场诟病为合法的国资流失市场。现行的国企...

Read more

并购促进结构调整要开对方下对药——《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读之二


(原文刊载于《资本交易》杂志201011月第26)

 

 “大干快上”发展形式创造的骄人业绩,延缓和掩盖了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GDP数据放大的消费成长机会,催生了从产品到产能,产业到企业的大面积过剩格局。构筑在粗放经营基础上的中国市场,在全球需求不足境况下,低端和无序竞争等问题集中爆发,给了只品味过持续增长快乐,没体会过萧条滋味的中国经济一个措手不及,正在面临被迫集体向并购索要生存力、竞争力和成长力的挑战。

依赖投资带动增长逻辑,急迫出场的促进产业并购重组措施,非但未见预期,产业整合进度反而放缓;在政府助力下,国有企业以廉价和垄断资源,进行的“关停并转”,并没...

Read more

政府角色错位是市场化兼并重组的障碍——《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读之一


 

 

 

政府角色错位是市场化兼并重组的障碍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读之一

/费国平

 

828,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和...

Read more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应参与支持并购重组


      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使得并购重组对于中国经济有着特别的历史性意义。近年来中央政府及各部位,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的决策和政令源源不断,但反观并购市场实践,并购市场始终没有能起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应有作用,而已经发生的以超大型企业为代表的并购,简单合并的多,发挥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并不多,这种表面化的并购重组,对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意义自然衰减。究其原因,融资工具匮乏,使得能够更好参与并购的企业,能够提高并购重组绩效的并购,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成为并购支持经济转型的瓶颈。

  

      银行...

Read more

[转载]慈善是一种智慧,慈善是一种制度




  如果参照美国经验,对社会而言,慈善是一种制度,制度引导行为,并逐渐强化为社会习惯;而对个人而言,慈善是一种智慧,更能扮演保护和传承财富的有效手段。

  2010年9月,股神巴菲特和全球首富盖茨携手来到中国,探讨的却非造富秘诀,而是散富艺术。

  创造财富不易,而能够驾驭财富,不被财富驾驭,也是中国传统中所崇尚的“不驭于物”的最高境界。欧美的慈善体系,体现的不仅是一个社会财富观念的进化,更是财富“制度”的进化;而慈善能够帮助人们完成的,绝不只“忧天下之忧”的公益目的,更包括财富保护和传承。

  根据美国基金会中心(U...

Read more

慈善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


当慈善不享受公共税收支持,不受托管理他人捐赠的财产,仅仅以捐赠者的财产做善事时,“我的钱我做主”,是否持续性,是否向政府和公众披露捐赠数额、受益对象都在所不问,是故,修庙、修路、架桥等善举,只叫好不质疑,自古至今绵延不断。

 

基于朴素意义上的善举,客观上为需要帮助的群体,以及公共利益提供了服务和产品,减少了公共财政的支出,也因此,上世纪以来,各国法律都通过税收激励等措施,鼓励慈善行为、弘扬慈善精神,慈善延伸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并已成为公共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提供者之一。

 

对捐赠者和慈善机构给予的税收优惠,导致了公共税收的减少,也因为捐赠者在税收之外捐赠了属于自己的...

Read more

慈善要能可持续


基金会以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的稳定性,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基金会的公信力,取决于公募基金会的慈善财产管理效用能否最大化。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以捐赠者的财产为主要来源,以充分实现捐赠者的愿望为基础,虽然有更好的效用,但因不能向公众募集,是而在财产持续性实现慈善目的方面,在获得公众信赖方面容易受到质疑。要得公众和政府信赖,需要捐赠者和管理人摒弃私心杂念;而满足基金会持续性发展方面,就需要对慈善财产基于稳妥原则,实现保值增值。


公募慈善机构以“散财”为主要支出方式,边散边聚,散是为了更多的聚,聚是为了更好地散;非公募慈善机构,为了可持续的“散财”,需要理好财,通过“敛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