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家詹姆斯说过:‘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是无论小说还是传记,即使同一个故事或同一个传主,也确实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传记家可以使用不同的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引自杨正润《现代传记学》569页)。
吴晓波曾辩解“柳红与我,面对的是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有很多情节类似,吴老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对于普通读者,此说法极具迷惑性。然而,只要动动脑筋就会发现这是骗人的说法。
第一:“情节类似”。即使“情节类似”,也未必表述类似,甚至表述相同。
第二:“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不要说年近80岁的人,即使我们自己,也不可能背得下来8-10年前对人说过的话,且一字不差。
第三:吴晓波只采访吴敬琏一人;我采访了三十余位。传记,非口述实录。是在对第一手、第二手等各种资料、文献进行研究后,分别、取舍,进行的创作。
很多人物传记都不只两个版本,有数本、十数本、数十本的。在中国,鲁迅传就有十几个不同作者写过。鲁迅只活了55岁。55年的生平事迹,何以十数本传记并没有遭遇内容表述相同的质疑?
柳红的书
37-38页
……1936年,敬琏进南京山西路小学。
爸爸妈妈来到重庆后,孩子们就搬来报馆租的宿舍,进入巴蜀小学住校。……卢作孚、……等担任校董,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任董事长。…… 叶圣陶先生曾担任国文老师,……周恩来还作过《全民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的演讲。……邹韬奋先生的两子一女都在这里就读,和敬琏同班同学的是邹家华的二弟邹家骝(后更名为邹竞蒙)。
……节假日里,季惺有时会带孩子们外出参观,比如去山洞里的军工厂。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在战争的国难中长大的敬琏从一懂事便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
1941年小学毕业,敬琏考进南开中学
吴晓波的书
10-11页
1936年,6岁的吴敬琏进南京山西路小学读书,……到重庆后,他被送进了巴蜀小学,……当时的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任小学董事长,"航运大王"卢作孚当校董,国学教师中有叶圣陶这样的名人,连当时常驻重庆的共产党代表周恩来都来作过演讲。……邹韬奋的3个子女,……次子邹家骝(后更名邹竞蒙)和吴敬琏同班。……在节假日时,邓季惺常常带着子女外出参观,比如去山洞里的军工厂等等,这使得在战火中长大的吴敬琏从小就关心社会和国家命运。
1941年,小学毕业后,吴敬琏考进重庆南开中学。
点评:1,比较这一句差别:
柳红写:
节假日里,季惺有时会带孩子们外出参观,比如去山洞里的军工厂。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在战争的国难中长大的敬琏从一懂事便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
吴晓波写:
在节假日时,邓季惺常常带着子女外出参观,比如去山洞里的军工厂等等,这使得在战火中长大的吴敬琏从小就关心社会和国家命运。
“有时”改成“常常”;
“战争的国难”改成“战火中”
“从一懂事”改成“从小”
2,顺便指出:在1941年小学毕业前,吴敬琏还上过江北新村小学,被吴晓波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