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祝东力

.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第二章


           第2章 新时期的人性

            一、阶级斗争学说
  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阶级差异和斗争的学说曾占有绝对支配的地位。在“阶
级性”与“普遍人性”的关系上,阶级学说的经典表述是: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
  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1]
  阶级学说长久的统治地位,它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的日益激进化,也
许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的遗留影响以及当时台湾海峡持续
的战争状态,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找到某种根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阶级
学说的日益激进化,是与中苏关系破裂、美国直...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之第一章


           第1章 文学知识分子

 

           一、“地下”写作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中的左翼传统,最迟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
期。左翼传统依循着这样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即寻求广大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
的根本改善,寻求在此基础上的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昌盛。左翼传统肇始于“五四”
,在“五四”之后,该传统的下一个环节是大革命,此后,是土地革命和全民抗战
……。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左翼传统一步步走向行动,扩展于全社会各领域,在
指导思想上也日趋深化、彻底和急进。最后,在这条传统的终端,我们看到了在6
0年代后期臻于顶峰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左翼...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之引论:理论前提


            引论:理论前提

                       一、书面文化的涵义
  70年代末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堪称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知识分子时代。在这
十年,知识分子阶层曾发挥了空前绝后的影响,从学术文化到社会政治舞台,搬演
出一幕幕历史活剧。这期间,有开创、有实绩,也有错误、迷乱和重重歧途。大凡
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常常发生在一个喧哗的知识分子时代终结...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之目录、前言


    本系列是80年代思想史的一个侧面。今天看,1979-89年是改革第一期,1992-2002年是第二期,2002年胡温执政以来是第三期。许多问题的梳理都要追溯到80年代。本系列将陆续贴出,请老少网友不吝赐教。

 

目录

前言
引论 理论前提
一、书面文化的涵义
二、知识分子的两种可能
三、超越的美感
四、意识形态与解释学

第1章 文学知识分子
一、“地下”写作
二、普遍的体裁
三、书面文化的分裂

第2章 新时期的人性
一、阶级斗争理论
二、革命与世俗生活
三、人道主义哲学
四、两个主题

第3章 美学热
一、aesthetica
二、学术准备
...

Read more

我们的道德需要怎样激励?


 

 

    报载,黑龙江15岁的男孩安丰龙为救落水同学,不幸溺亡。然而,被救男孩的父母始终没露面,并且不承认安丰龙是为救其子而死。最终,安丰龙的家长将被救男孩的家长告上法庭。

  

这实在是让人悲哀的事。由安丰龙的舍命,四十岁以上的人可能会想起王二小、刘文学、赖宁,这些人们记忆中殒命的男孩,曾经在夹杂着痛惜和尊敬的情感中,被几代人所怀念。假如时光倒转几十年,安丰龙大概也会进入那个少年英烈的谱系。

 

可是,坦率说,尽管安丰龙的故事近在眼前,但感觉上却仿佛是一条隔世的旧闻。因为二十多年来,我们耳...

Read more

谈“文化多样性”问题(之三)


三、文化多样性与未来

在资本主义市场逻辑席卷全球的时代,今天,社会关系和自然生态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国际舆论,是对这一大趋势的回应——正因为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现实倍感失望和忧虑,人们才转而去关注和维护多元文化,特别是那些前现代的、尚带有人性和乡土余温的传统民族文化,如上所述,希望用这些多元文化去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法则。

 

但是,多元文化的力量是否能改变全球资本主义的现实?其实,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一种文化总是某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表达,脱离了旧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或迟或早,都要被——也只能被新的经济基础所整合、重塑,...

Read more

谈“文化多样性”问题(之二)


二、“文化多样性”在欧洲的起源

“文化多样性”作为国际主流价值观,特别是作为欧洲的主流价值观是晚近以来转变形成的。解说清楚这个转变形成过程需要回顾世界史,从大处着眼,认真梳理。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提出几个关节点,勾画一个轮廓。

 

本来,人类文明就是多元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们的起源、特性和种族载体,都迥然不同。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些不同文明体之间,彼此大体保持着平衡和均势。

 

但是,自从1492年哥伦布航行美洲之后,欧洲商业资本迅速扩张,开始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两三百年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洲文...

Read more

学术风气二人谈


学术风气二人谈

黄纪苏  祝东力 

 

祝:

今年过了一多半,学术思想界的热点,一直集中在学术规范问题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争论,有学术层面的,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但意识形态的争论很快就掩盖了学术层面的探讨,甚至越来越短兵相接,彼此升级,近乎肉搏的情形。学术思想界的这种状况,当然是目前中国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但是,既然是学术思想界,就应该更多一些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我觉得,我们不妨后退一步,从更大的视野,从中国当代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从学术思想史和几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特征,来审视剖析一下眼前的这个热点问题。

 

黄:...

Read more

中国: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之四)


  革命文化支撑中国完成了几件大事

  玛雅:有一种现象,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值得思考。就是我们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剧,不愿意看到它再度重演,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比如革命样板戏,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感到非常亲切。甚至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有一次在卡拉OK,我看到一位80后年轻人唱《长征组歌》,声情并茂,非常投入。我在想,如果说我们这代人喜欢革命文艺,是因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血色浪漫”,那么对年轻一代来说,这种感染力从何而来?

  祝东力: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马列主义在上世纪20年代初传到中国,开始主要是作为一种“主义”或者“理念”;经过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

Read more

中国: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之五)


  中国启蒙主义的产生、局限与糟粕

  玛雅:这种“硬着陆”的后果是什么?

  祝东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失落。

  “文革”结束后,原先的怀疑主义思潮为之一变,转型为启蒙主义思潮,反封建、反传统,鼓吹个性、张扬自我。这种启蒙主义很快就主导了社会舆论。70年代末,启蒙主义表现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表现为哲学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过去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那套革命意识形态,基本上被颠覆了。到80年代中期,又开始了文化大讨论,学术界似乎人人都在做中西比较,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鼓吹西方现代文化,告别“黄色文明”,回归“蓝色文明”。所以,80年代,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彻底取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