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祝东力

.

中国: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六)


  重建文化大国需要新型精英群体

  玛雅:从你“三个中国,两次转型”的叙述框架,以及这个框架下的意识形态变迁来看,意识形态的兴衰和它动员上的成败,与国家实力的强弱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蒋家王朝灭亡,中国经历了民族危亡的苦难历程。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意识形态为武装,动员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站起来了,独立的核心价值观也树立起来了。历史给了中国一次机会,就是黄仁宇所谓的“天命”。但是,如你所言,在毛时代,革命的意识形态经历了成长、高涨和最后泡沫化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失落和革命理想、启蒙理想的瓦解。有人说...

Read more

中国元素缺了什么?(评奥运会开幕式)


后冷战时代20年,中国在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领域,一直处于西方话语的战略包围之中。这一点,与中国经济在全球迅速扩张的趋势恰成对比。2008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史无前例的盛大壮丽的呈现形式,以浓郁的传统中国元素,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突围。

 

当代西方媒体一向对中国采取挑剔和歧视的态度,这一次却为之震撼。 818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这样夸张地写道:“以往在中央帝国的鼎盛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显贵们前来向皇帝朝贡,这是对中国之权力的遵奉。当传奇般的体操运动员李宁,一位六块奥运金牌得主和运动服装企业巨子,飞翔在半空并点燃奥运主火炬的时候,世界见证了这一明确无...

Read more

设计形式、文明内涵与综合国力


 

  当代中国的设计形式不得不追模西方,即便是少数有抱负的、力求反叛或超越西方形式的艺术家,心底也不能不怀抱西方的准则。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我们首先就得明白“西方形式”究竟包含了哪些元素。

 

  不管是否喜欢,西方形式里有两个元素是我们不具备的。一个是基督教,它起源于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要使人的灵魂超升到天国,近代以来虽然衰落了,但依然浸透在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对日常生活起到向上提升的作用。所以农夫农妇胼手胝足,但在黄昏时刻教堂钟声敲响的时候,却一定会在田间伫立祈祷。另一个是贵族传统,这至少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前一两代贵族杀伐征战,弓马娴熟,以后几代则坐享承...

Read more

从思想的制高点俯瞰


    本文是为《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一书所做的序。本书于2008年11月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1

  世界近代史的总体走向是从西方到东方,这个走向在地理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革命”的路线:从英国革命(17世纪)到法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19世纪),再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20世纪),自下而上的、暴力的社会革命一波接着一波,巨浪般由西向东传递。另一方面,相反相成,从西方到东方还伸展着一条“资本”的路线:环地中海(文艺复兴时期)、北大西洋(16-19世纪)和亚太地区(20世纪末至今),依次成为近代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热点或中心。第一条“革...

Read more

28年后回头重看:潘晓的路和中国的路


  28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发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作为“文革”后一代人的精神告白,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28年后回头重看,可以从潘晓信中读出更多、更深的内涵,关于那一代人,关于当代中国。

 

    1、潘晓属于特殊的群体

  从1980年到今天,28年过去,好像很少有谁注意过:当年,究竟是什么人,哪个群体,会以潘晓那样的问题意识,尖锐地,追问人生?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底层群众,比如,和潘晓同时代的农民、工人、小职员,不过是种田、务工、做事,埋头干活,抬眼看路。潘晓信里说,她那个街道小厂里的同龄人,...

Read more

大目标PK民族主义


按:《中国不高兴》的剧烈反响,表明民族主义力量近年来急剧上升。这一次本,人选择做《中国不高兴》的诤友,提出一点不同意见。

 

观察一个大国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大体可以识别出三个阶段或三种状态。以前苏联-俄罗斯为例,从列宁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全球推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倡导这种红色版的普世价值,从东亚到西欧,从南非到北美,曾经席卷世界,以至于在20世纪的许多时候,许多国家、许多地区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志士们,不分肤色、种族、国籍,无论是城市知识分子,还是热带丛林的游击战士,都曾以苏联为自己精神上的祖国。接下来,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时期,原有的意识形态崩溃,俄罗斯全盘接...

Read more

百年中国的“家”与“国”


  一、引言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既是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价值观的基本单位。

  经济是基础,先说经济。自战国以来,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兼营家庭手工业,这种类型的小农经济,就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和主体。西汉文帝、景帝时代的晁错,有段话很有名,他说: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汉书·食货》)

...

Read more

“五四”之后的两种启蒙


“五四”之后的两种启蒙

 

黄纪苏 祝东力

 


    摘要:怎么看历史跟怎么看今天,是搅在一起的。“五四”包含两个运动:救亡,启蒙。今天理解“五四”,同样绕不开两者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来说,“启蒙”始终是“救亡”的前提,社会中下层的权利和福祉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五四”的“启蒙”后来一分为二:中左翼、中右翼。在世界又走到岔路口的今天,两种启蒙能否合二为一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特别需要“五四”的那份“少年中国”的朝气和锐气。

 


    祝东力(以下简称“祝”):五四运动已经...

Read more

聊几句《南京!南京!》


   前段评了几句《南京!南京!》,整理了几段贴在下面。

 

    这个片子我本来不想看,乌有之乡为了搞这次活动,给我寄了光盘,我是作为一个工作,作为一个任务看的。我为什么拒绝看这个片子?并不是我不关心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在六个星期内屠杀了33万人人。在这期间,日本人在苏州、常州和无锡,也就是长三角,中国在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今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日本军队的做法惨绝人寰。极其惨痛,极其屈辱,将这样的事件作为艺术作品去正面的呈现,在视觉上是接受不了的。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觉得跟我的预期可以说没有差别。无非就是复原了当时的那些场...

Read more

《铁人》与我们的时代


  许多网友自述说,由于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铁人》,结果意外地被打动。的确,今天的“国产电影”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沦为公众的笑柄,以至于丧失了起码的信誉。在这样的年代,《铁人》的出现,是一个异数。

  这部电影,相当真实地再现了铁人王进喜,以及那场1960年代的石油大会战。那些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语言、情节和场景好像复活了,从时光深处扑面而来,震撼人心。演员吴刚感情激越地塑造了铁人——这个新中国工业化时代工人阶级的代表,同时,也由于实现了表演风格的大幅度跨越(对比《潜伏》中的表演),而受到交口称赞。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铁人》最引人深思的却并非以上内容。这部电影真正独特的价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