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祝东力

.

全球困局的出路——兼评《当中国统治世界》


  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用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书名。他的基本立场,简单说就是:西方式的现代化不是唯一道路,中国代表另类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模式将主导世界。也就是说,该书所涉及的是大约两三个世纪的长时段的世界史趋势,涉及当前的人类困境和全球文明的根本出路。所以,尽管《当中国统治世界》有着类似畅销书的写作风格,可能在两三年内便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以夸张的方式提出的话题及其引发的争论,仍将延续。本文希望借评论该书的机会,从宏观层面选择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表达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现代化的三种道路

  马丁·雅克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唯一模式,“...

Read more

在“重庆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说几句。薄熙来之前在大连的情况大家都了解。九几年有一本报告文学,挺有名的,叫《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写的就是薄熙来,当时他是大连市长。九十年代,同一个时期,北京的一群文化人到大连去,薄熙来到酒店来看他们,很潇洒,进门时肩膀上蹲着一只猴,和大家寒暄后,秘书才进来把猴儿牵走了。和报告文学的某些描写比较相近,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个政坛的纨绔子弟这么一个形象,或者有一个方面是这种形象,当然今天看这个印象是完全不准确的。以后到了重庆,发红色短信,唱红歌,大家都认为他在作秀,可能也是因为他前边的一些印象吧。可是呢,“唱红”后边又跟着“打黑”,动真格的了。

 

  唱红,我觉得其实没...

Read more

“红卫兵-知青一代”的前世今生


 

一、引言

  “红卫兵-知青一代”,指的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和“新三届”,即1966-68年间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应届毕业生,特别以其中的城市人群为代表。限于主客观条件,本文主要谈“红卫兵-知青一代”的知识分子群体。

 

  迄今为止,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红卫兵-知青一代”在多个历史时刻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了特出的历史角色,多次成为历史的亮点,从60年代(“文革”初期)到70年代(四五事件),再到80年代(启蒙运动),直至今日,从而显著地区别于他们之前、之后的其他世代。

 

  这里的“代”或“世代”(g...

Read more

回首2010、前瞻2011


    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员工的几连跳和各地的杀童案,密集、惊悚,让人觉得戾气漫延。下半年,重庆模式在舆论界的持续影响,很大程度上又平衡、覆盖了上半年的悲观情绪。一个中国内部总是包含着“两个中国”,下降的、上升的,向右的、向左的,阴阳太极,彼此转化。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外患不是问题,问题永远在于内忧。

    今年,我关注重庆模式的持续发展,以及官方舆论和政策的相关动向。另外,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建党九十周年,它们是中国道路不同走向的标志性事件,朝野的表现也值得注意。

Read more

巴赫金与西方——写在《米哈伊尔·巴赫金》出版之后


 

1.  俄国与欧洲

俄国与欧洲的关系是含混的,它既在欧洲(种族、语言以及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同时又自成一体。的确,从历史来看,在民族、语言(西里尔字母)、宗教(东正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俄国向来都区别于欧洲。

 

1416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时期。那时,罗斯在莫斯科领导下不仅要抵御东方强悍的游牧民族,而且还要同西方的瑞典人和日耳曼骑士作战。严酷的生存环境要求有一个中央政权来集中一切力量,于是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意识:每个臣民的首要义务就是绝对顺从沙皇、服务于国家、忠于东正教信仰。莫斯科大公和后来的沙皇继承了先前蒙古金帐汗的绝对权...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之结束语


       结束语 过渡时期的现象:人、知识分子与美学

               一、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的笔记上的这段话,大概是马克思关于
“人”的最著名的论断了。这种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至今仍是无可质疑的。
  在马克思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的对立:抽象的人(人本身)与
具体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抽象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具体的人是因为它被剥
离了一切具体的规定:社会的、阶级的、性别的,等等。应当指出,所谓抽象的人
或人本身并不仅仅是费尔巴哈及其继承者们的理论虚构,实际上,它...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第五章


            第5章 衰落

            一、一个征兆
  1982年以后,“美学热”继续保持鼎盛的势头。除去美学的对象、中西美
学史和审美范畴等问题外,美的本质仍然是主导全局的重心,成为众多兴致勃勃的
文章的主题。例如在1982年,有关的论文就有:
  《“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美》(胡健)、
  《试谈“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李戎)、
  《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李春青)、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
  《“美起源于劳动”说异议》(涂途)、
  《美的本质疑析》(潇牧)、
  《美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统一》(李欣复)、
  《评所谓“自然的人化”的美...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第六章


            第6章 散文时代

             一、边缘化
  自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的历程从伤痕和反思中起步,并以审美为理想,中间
经过报告文学对现实的关注,经过文化讨论对传统的急进批判,到80年代末终于
仓皇结束。对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精英知识界提出的答案在严
峻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在灰淡萧条之中,部分知识分子体味着严重的失败感
和虚无感,一时无所适从。一部政治幻想小说《黄祸》便正是部分知识分子的内心
崩溃感的表达。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苏联、东欧的裂解及其动荡不安局面的持续,
社会各阶层却逐渐调整了自己的观念和心态,取得了清醒的共识。
  在90...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第四章


           第4章 失衡的语境

            一、小说的分裂
  1985年,文坛的断裂公开化了。与新时期前期小说相区别,新潮文学“回
归”于自身的艺术本性,语言、意象、技法、结构、叙述方式……受到优先考虑。
涌现出了莫言、马原、残雪、余华、何立伟、洪峰等新型小说家。他们提倡“作品
应与生活有一段距离”。[1] 他们的小说不再有意指涉什么现实的社会问题,原先
的“写什么”让位于现在的“怎么写”,“问题小说”让位于“文体小说”。文学
迅速脱离原先作为其母体的社会现实,趋于纯粹和自足,退变为一种自我封闭的文
本体系。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作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和“小说文体的自...

Read more

美学与知识分子——80年代思想史第三章


            第3章 美学热

            一、aesthetica
  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审美和文艺的理论思考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
底。但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却是在晚近的18世纪中叶。这一学术史上的
事件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体系化进程有关。
  从一个确定的逻辑起点建立一整套哲学体系,从而囊括所有知识,这种工作在
近代始于17世纪前期的笛卡尔,集大成于19世纪初叶的黑格尔。笛卡尔回到主
观性的“我思”,以此为基点,重新建构哲学的概念世界。在当时,由于哲学泛指
人类全部知识体系,因此笛卡尔把“哲学”比喻作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
物理学是树干,从树干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