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延复

.

(接上次)清华四哲——“画龙点晴……(二续)


是的,当时困惑这批爱国知识分子的,正是“内战问题,而打内战的双方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这批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情,但国共双方都声称自己不要打内战,要打,也是被对方“逼出来的”。由于这批知识分子各有个的立场和倾向,只有少数既富远见,又富洞察时局演变规律的睿智人士才把“国共问题”视为阻碍战后发展经济、中兴教育的焦点。陈寅恪在一首诗里写道: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讐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丁丑八月先君卧病北平,弥留时犹问外传马厂之捷确否。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陈寅恪本来是“喜心题句……”,后来又“悲”...

Read more

《清华四哲》一续——2011年06月03日


Ⅱ、清华四哲——老清华的灵魂人物

如上所说,我所说的“哲人”,和我所认为的“大师”,其实就是一回事。“清华四哲”就是“响当当” 的大师。最近我在清华学生会的《时代》人文讲座中,也曾提到所谓“清华灵魂人物”的命题。我所说的清华四哲,也就是老清华的灵魂人物,他们是:

梅贻琦——老清华的功勋校长之一,他还被人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陈寅恪——当年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他还被人称为“教授之教授”、“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大智大勇者”;

叶企孙——清华最有功勋的理学院长,他还被称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

潘光旦——清华功勋教务长,他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我国学术...

Read more

清华四哲——经管学院讲座要点


清华四哲

——在经管学院“沙龙”上所作发言(要点)

2011524日)

 

2011524日,我应清华经理管理学院钱颖一院长之邀,在该院主办之“人文日新”沙龙上作了主讲发言。因该讲座的主要形式是一问一答(由主持人提问,主讲人作答)形式的,所以我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很多都没能讲出,颇觉可惜。为了给自己的“余热”的生活尽可能留下痕迹,所以把其主要重要之点记录下来做个“备考”。

 

   

Ⅰ、引言

一、       &n...

Read more

[转载]朱RJ老院长高呼清华万岁、清华经管万岁:视频和


梦里江河的话:

    以下所有内容都是从人人网转来的,来自多位清华经管同学的日志和分享。

    感谢在人人网加我为好友的同学们,和接受我的好友申请的同学们。

    “所有同学都跟着老院长一起喊口号!!!那一刻,无限的清华情结就涌了上来,让人激动而感动,让我想泪奔!!!”

    不知这些内容是否会被“合写”。

 



 

 


拍照者李...

Read more

纪铁林来访作相序


月日铁麟携子来访摄影多帧有感作

诗序

忆昔黉舍五-六斋[1],黄、黄、傅、纪四英孩。延复老诚众尊“大”,廷师、路珈依序排[2]。稚真铁麟年最小,昵称小弟我尤爱。餐桌同夹一盆菜[3],争穿慈母手做de[4]。无料同窗不两月,高勾东邻起狼烟。手足兄弟阋墙斗,扰我东边不安太。咱党制定 “抗”“保”de策,国防现代亦需才[5]。我弟响应从戎去,抛兄天灾人祸繁。先是天灾“TB”染,众避“亲”离不堪言。多亏病友多情谊,度过寂寥三百天。后中人祸“阳谋”计,弥天大谎骗人寰;从此一生被潦倒,穷困屈辱活下来。我弟军旅虽“雄武”,“杨余傅”事亦牵连。……忽如一纸转业状,离散兄弟又重圆。……如今诸事如烟往,“...

Read more

《梅贻琦校长——一个时代的斯文》二序




 

纪念梅贻琦校长

何兆武[1]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很晚,最早学校是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成立的,到现在也不过一百来年。清华起初不是大学,原是留美预备班,成立时间更晚,但在短短的几十年能够做出这么多成绩,能够赶上世界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梅贻琦先生是最大的功臣,他作校长的时间最久,而最大的成绩也是在他作校长的时候做出来的。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清华大学,到1937年抗战前,只有十二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大学。

梅先生的功绩还有极重要一点,就是他为清华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顶级学者。这些学者,不仅是中国顶级学者,也是世界顶级学者,像朱自清...

Read more

《一个时代的斯文——梅贻琦校长》序三


我所知道的梅贻琦校长

许渊冲[1]

梅贻琦校长性格内向,不大喜欢表现自己,没有几个人能够很好地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不管是他的同事也好,甚至是他的家人(我与梅的大女儿是同班同学,梅的小女儿是我的学生)。我看过他的一些日记后,对他才有了了解。

 

自由教育

解放以后,我们对梅贻琦校长,实际上是进行批判,因为他走的是“白专”道路,把读书、教育摆在政治之上。我们对他的看法一直受了“左”的干扰,对他并不怎么研究。不过,现在想来,他不一定是错误的。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他始终认为:要求学生读书是第一位的,如果要搞政治,也不应该妨碍学术。而这正是解放后批判的“白专道路”。

20世纪5...

Read more

《一个时代的斯文》-后记


后记

钟秀斌

梅贻琦先生的名字,我大概是二十年前上大学时才知道,因为他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外,我对他的事迹几无了解。直至两年前的夏天,我在书店翻阅《梅贻琦教育论著选》,看到《大学一解》一文,深深地被震撼了。这篇六十多年前梅贻琦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合作写成的文章,深刻地阐述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功利化的、“目光短浅”(朱自清语)的教育方针,予以有力抨击,提出“通才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真知灼见,使迷途于功利的教育重新回归正道——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今年初,我从清华园里的折扣书...

Read more

讲座要点-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下)


  (2006-07-20 15:48:17)

(接前)

“自由”一词,汉语原为无拘无束或“率尔径行”之义,如杜甫诗:“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柳宗元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将“自由”纳为政治、意识形态范畴用语,源于西方liberty(希腊文libertas)、freedom等词。前者有“从被束缚(或压迫)中解放出来”之义,与“专制”、“独裁”……等词相对立;后者有享有某种权利(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之义,并与哲学上的“必然”相呼应。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