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四哲
——在经管学院“沙龙”上所作发言(要点)
(2011年5月24日)
2011年5月24日,我应清华经理管理学院钱颖一院长之邀,在该院主办之“人文日新”沙龙上作了主讲发言。因该讲座的主要形式是一问一答(由主持人提问,主讲人作答)形式的,所以我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很多都没能讲出,颇觉可惜。为了给自己的“余热”的生活尽可能留下痕迹,所以把其主要重要之点记录下来做个“备考”。
目 录
Ⅰ、引言
一、 清华传统精神之我见。
二、 我的“大师”观。
Ⅱ、清华四哲——老清华的灵魂人物
一、“四哲”之通性、
二、“四哲”之特性。
Ⅲ、画龙点睛说“四哲
一、 梅贻琦
二、 陈寅恪
三、 叶企孙
四、 潘光旦”
Ⅳ、细说“四哲”。
Ⅰ、引 言
一、清华传统精神之我见
我认为,对于百年清华来说,清华总的传统精神有三条:(一)“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二)“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先生座右铭);(三)“东西文化 荟萃一堂”—— (清华校歌)。
我提的这三条,都是清华历史上流传或积淀下来的固有精神,我这里只是把它们“筛选”、强调了一下而已,没有一丝强加或标新立异的成分。目前有颇为流行的几种提法。
1、所谓“耻不如人”、“追求卓越”(所谓清华精神);
2、所谓“行胜于言”(所谓清华校风);
3、所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所谓清华学风);
4、“拔尖”人才(所谓培养目标)等等。
这都是些似是而非、不懂“大学精神”为何物(至少是偷换概念)的糊涂提法。
上已提及,一所大学的传统精神,是指它固有的、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神,我提的这三条,都是如此,不是由什么人强加给与的。上面所说的几种提法就不是:
1,什么是“耻不如人?”“不如人”什么?这次百年校庆,来自很多方面的意见多认为清华缺少反思精神,反过来说就是“评功摆好”多了,可见清华总的趋向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不是“不如”。怎么一下子变成“不如别人”了呢?显然是心口不一,至少是文不对题。“追求卓越”,可能因为这是朱镕基“赠”给清华的,所以受到“热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引用儒家《大学》里的纲目说“大学”的使命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二字与所谓“卓越”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我们说“止于至善”,就不能说“至于卓越”;“与人为善”,更不能说“与人为卓越”。所以说,有些字,特别是哲学方面的用字,是不能随便易动的。
“行胜于言”,是当年1920级献给母校的礼物,其最初用意可能为了砥砺同学们不要“夸夸其谈”或只说不做的,但把这四个字作为“校风”就不好了,因为人们的行动是要用语言来表的。有时候,“行”不能“胜”于言,而且要言行一致。特别是,“行”绝对需要建立在“思”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随”的基础上。所以韩愈才说“行成于思毁于随”。“行胜于言”这个口号颇有点和当年清华颇为流行的“听话出活”的口号相近,它应该不是一个积极的口号,因为它没有要求人们独立思考。
又,严格说来,“拔尖”并不是一个好的用语。在我们那里,一个爱“拔尖”的人,并不见得有好的品格。
至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等等,更不像对一个像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提的要求,一个百货商店的店训,也完全可以提这样的要求。
一、我的“大师”观。
我认为,古往今来我国传统上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或五个)品位——圣、哲、贤、士。据我的了解: “圣”者,圣人也。过去习惯地把“于事无不通”或“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称为圣人。这样高的品位,在今昔清华人中,可能也还找不到完全适合的担当者;贤者,“多才也,有善行也”。梅贻琦先生“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中所说的“大师”,其实就是泛指这样的贤者;老一代的清华名师中,大都属于这样的人,只是品位也略有不同而已。……
在老一代清华人中,还有一类人,为数不是很多,学、德超乎寻常。我在过去所撰文字(例如已收入本书的《关于大师问题的谈话》;最近出版的《清华的大师们》一书的“自序”)中……,也曾多次提到我对真正“大师”型人物所持的几条衡量尺度。实际上,我所说的“大师”,就是指这种少数的“超人”,也就是此处所说的 “哲人”。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是其中之四。这就是我所说的“清华四哲”的“来由”。
我对“大师”人物的提法,也不是无根据的凭空瞎说。熟悉吴宓先生的人或许还记得,他他在一篇文字中,曾指出过他本人和大师人物的差距,指出,他和自己所向往的人物的欠缺是:“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识见,奇特的志节。他提出“奇特之志节”这样的概念。看来并非偶然,梅、陈、叶、潘都有“时穷(或时蹙)节乃现”的奇特经历;也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们表现出自己的“超乎常人”的品格,而这些异乎常人的志节和品格,正是他们作为“哲人”的重要标志。在这篇专文中,正拟在这方面多着些笔墨。
总之,我所称的“哲人”,是一种品位很高的超人,其品位虽然不能称之为圣人,但也不相上下,有时还“华若不逮”而“实则过之”。我所指的“大师”,就是这种品位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以下之条件:健全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奇特的志节。“大师”人物的文字,一般都是儒雅、隽永耐读,所以还可加上一条儒雅的文采。至少我读“四哲”的诗文,特别是陈寅恪先生的诗文,总感觉有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这一下面将会穿插见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