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浩然专辑”编者按


    作家浩然2008年去世,至今已经3年了。浩然既有过风光无限的时代,也曾经饱受非议,围绕着浩然的一系列争论,并非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争论,也涉及到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如何评价农业“合作化”政策,如何评价新中国前三十年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围绕浩然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本期我们组织了关于浩然的一个专辑,试图从不同角度呈现浩然,以及相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问题。李云雷的文章试图在历史中梳理浩然的成长道路,浩然对革命与文学的独特理解,这一理解在“左翼文学”中的位置,浩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性,及其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可能的启发;李洁非的文章则从“精神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浩然文学创作上的局限性,以古今中外“一般文学”的视野批评浩然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传统,这两篇文章观点与角度不同,对照阅读,当会对浩然有一个更立体的理解。曹继铎的文章描述了他与浩然的交往过程,他对浩然的印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浩然在文友中的形象;宋宝珍的文章则描述了她阅读浩然作品,以及观赏浩然作品改编的电影的过程,既让我们看到了浩然作品被接受的具体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定氛围。浩然的女儿梁春水正在整理浩然的书信,征得她的同意,我们在这里先期刊出浩然致杨啸、费玲英、刘怀章、金振林、曹继铎五人的信。浩然致杨啸的信涉及到他在《金光大道》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是重要的文学史料;从致费玲英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浩然与一个读者长达数十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态度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一个侧面;致刘怀章、金振林的信,显示了浩然在“文革”结束后的思考,以及重新崛起的努力;致曹继铎的信,则可与上述曹继铎的文章相互参照。我们希望这个专辑能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浩然的丰富性,也希望能与读者一起,重新认识与思考浩然及其代表的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