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延复

.

讲座要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上)


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并王国维纪念碑简介

(接前段)

“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所认为的清华传统精神中的重要条目之一,它源于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后又坚持终生不渝的治学和做人理念,一直信守到生命的结束。我始终认为,这座纪念碑就其“综合价值”(并非单纯的所谓艺术价值、更不是市场拍卖价值)来说,超过了任何大学校园里的任何纪念设施;它如果不是全国的或全世界的,起码也是清华园里的“校院第一碑”。所以我想乘此机会把这一重要历史和文化文物本身较多地说上几句。

这座纪念碑建立迄今已达80余年(1929~2010)。初建时原曾受到全校师生的足够的重视,...

Read more

讲座要点——魂兮归来


二、魂兮归来

(续前段)

撇开哲学(神学)不论,单从心理学和生理学意义上说,这里所谓“魂(灵魂)”,其实就是精神;呼唤清华的“魂兮归来”,其实就是呼唤传统清华精神及其标志性人物的“魂兮归来”!

眼下,关于中国教育(这里主要说的是高等教育)的现状可能与我们主管者和各自学校的当权者的评价有差距,倒不是想某两位学者所说的“好得很”和“差得很”那样的尖锐,他们想了一个绝妙的词儿,叫做“魂不附体”或“魂不守舍”。

记得上世纪30年代初,刘文典先生初代清华中文系主任时,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文学的魂是谁?他似乎指出,德国文学的魂是哥德,俄国文学的魂是托尔斯泰,那中国文学的灵魂是...

Read more

12月13日讲座内容要点


清华学生会“时代论坛”讲座

清华的传统精神和清华“四哲”

(文字稿要点)

(20101213日晚,地点:老经管楼)

 

20101213日,我应邀到清华学生会“时代论坛·溯源”去作主讲人,主办方面(联系人为  琼同学)事前做了热情的准备工作,(后见有人在我“博客上”留言批评说那是一种“包装”,果如是,那责任也不在我,最多也只能“归咎”于青年人的一种热情),但届时由于场地和时间(讲座内容事前讲好由我和钟秀斌君共同完成,并以他讲的部分为主,我的时间很有限)关系,虽经一再延长,我的“开场”部分仍绝大部分未能讲出,听者很多感到不满足。兹把要点在此刊出,以...

Read more

声明——控告复旦大学出版社等胜诉


黄延复再声明

我曾于7 日发表博文(《黄延复声明》)指出,由于虞昊、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当当网”等对我在《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一书的著作权方面予以粗暴侵犯,我决定委托代理人向法院正式起诉以讨回法律公道和学术尊严。旋即付诸行动——委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陈东坡律师为代理人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呈交起诉书,该法院接受了我的诉讼,并很快立案、开庭并作出裁决,认为诉讼事实清楚,裁定我为胜诉。裁决书要点如下:

原告黄延复,清华大学退休教师,委托代理人陈东坡(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贺圣遂,社长,委托代理人李峰。案由,侵犯...

Read more

纪念校庆百周年


清华百年先勋人物列传  人)

 

拟目

 

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时期

  诚——退款办学交涉的功臣       (电子稿               (约10000字)

周自齐“游美学务处”总办,清华学堂

正监督,清华生命的“收生”人)      &n...

Read more

黄延复声明


黄延复声明

 

叶企孙先生是我素所特别敬仰的清华元老之一。我很早就把他和其他少数清华老前辈(梅贻琦、陈寅恪、潘光旦……)称为“哲人”级人物。因此,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弘扬他们的徳风和人格,视为自己无上的光荣和夙愿,也正因为如此,我为肆无忌惮地用过各种手段窃取或剥夺我在这方面劳动成果的行为,尤其不能容忍。

上世纪九十年代晚些时候,我开始着手为叶先生写传记,其时,颇有些媒体约我撰写“清华人物”方面的系列稿件,于是我把蒐集到的叶先生的生平素材稍事整理,应约拟成一篇小稿寄与《中国民航报》,他们加上一个很生动的标题——《万古云霄一羽毛——为叶企孙教授诞辰一百周年而作》(以下简称《...

Read more

自愿者——《梅贻琦先生一个时代的斯文》序


“自愿者”

——《梅贻琦先生  一个时代的斯文》序

 

梅贻琦先生在其力作《大学一解》里,指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universiy)的“源流”问题,大意为:我国大学思想(greatleaning)古已有之,但这是指它的内容(精神和理念);而其形式(组织和制度),则是到了现代才从西方各发达国家——法德、英美等“移植”而来。用他的原话说法就是: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近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以下引文未注明...

Read more

愈中小记-答友人书(3)


答友人书3

 

来信3、国学院训“宽正、沉潜、广大、高明”如何解读,有何来源?

 

W 兄:听说你前一段身体又有不适,务望保重!务使“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时间晚些到来!你说你暇时很喜欢读读我的小文。那我就继续写下去,权当给你解闷。

你的第三个问题关于前不久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方面的。这个新成立的教学机构,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可聊,例如此一组织应该叫“成立”还是“复建”?原因何在?……从该院陈来院长的文章(见《水木清华》总2-3合刊)来看,应是“成立”。因为正如他的文章所说,老国学院是“不可复制的”。我想之所以难以“复制”,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没有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