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伟

.

无根的丹青(四)


200029,严寒,大晴。我从肯尼迪机场启程回国。飞机轰然升空后,我临窗下看,与纽约默默告别。”陈丹青在2007年新版的《纽约琐记》中写道。他在这个城市中住了18年,他的全家已搬到此,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国。

吸引到回来的,是乡愁,还是又一次对现状的逃避——他厌倦了纽约局外人与旁观者的生活?18年间,世事沧桑。1982年他离开中国时,满耳仍是李谷一颤微微的“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而现在谁还记得李谷一?然而很多人仍记得《西藏组画》,所以清华大学的美术学院希望他能回来任教。但是,他也看到了,作为画家的陈丹青给人的记忆,似乎仍停留在80年代初,他在90...

Read more

无根的丹青(二)


我再次见到陈丹青,已是2008年的5月,北京初夏的傍晚,干爽宜人。在东三环旁的一座小区里,他领我们进入他的画室——一套两层挑高的单元房。堆在东墙的木制画架框,他在欧洲旅行时购买的雕像,西墙墙上的他临摹的委拉斯凯兹的名作《宫娥》,老式沙发摆在房间中心,木桌上放着零食与水果,桌上那盆正娇艳盛开的牡丹,一下子让我出了神,它不仅散发香气,还带来了某种气氛,似乎只要沙发上再侧卧一名丰满女子,我就进入了一位19世纪欧洲艺术家的画室。

房间北面是整面的落地窗,一条铁轨横在窗外不远处,更远一点是这个不断变得更宽、更高、更闪亮、更喧嚣的北京的缩影:国贸中心、建外SOHO、万达广场、嘉里中心,那些巨...

Read more

无根的丹青(一)


拉萨的马路上全是尿的味道,夜晚时,牦牛就直接在睡在路中央,寺庙里飘出酥油香,陈丹青这样回忆起对西藏的第一印象,当时觉得像是到了外国了。

那是1976年的秋天,陈丹青23岁了。他是个英俊的年轻人, 178公分的修长身材,有一张南方人的清秀面孔,大眼睛、鼻梁挺直。当他笑起来时,有一股少年人的憨厚,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但在他的朋友中,他以能言善辩著称。在一幅他的朋友所绘的铅笔素描上,他表情严肃而倔强,似乎饱受委屈,随时准备展开一场反击。

在拉萨,他算是借调来的知青画家。他很乐意离开苏北插队那个小乡村。自从1970年起,他就成为了全国16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最初,他...

Read more

低迷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穆谦

    9月的上海,艺术活动此起彼伏。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ShContemporary)、刚刚成立的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热身展、电子艺术节、题为“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 的4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群展等等,无不彰显着当代艺术的活力。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之下,则是一派萧瑟的秋景。在今年的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上,参展的国内外画廊只有78家,和去年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

隔年9月举行的上海双...

Read more

艺术家在上海躁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老愚

当代艺术展在上海,但当代艺术在一个僻远的小地方:松江创意工坊。

与雍容华贵的当代艺术展相比,躲在大上海三十公里开外的这场展览,更像一个寓言。讽刺资本主义的人,进入不了资本核心私地,即使这样,其展出还得借助资本的恩赐:某富二代提供了四千多平米的空间。不到六十万的自筹资本支撑起这么一个场面,四十多位来自中国各地的艺术家,在此讽喻社会的资本主义化。“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这当然只是一个比喻和提示,整个展览,阐释的是艺术家的革命躁动。

刺向中国现实的利剑有无数把,最直接的当属艺术家飞苹果的录像装置《德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几台电...

Read more

如果《建国大业》走出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长平

再过几天,第22届东京电影节就要开幕。一个注定要成为中国媒体重点关注的展映影片是《建国大业》,新华社已经给出了理由:“这是国庆节献礼影片《建国大业》首次在海外放映”。

这个理由相当诱人,不过我怀疑它的准确性。在这六十个国庆中,献礼或者“被献礼”的影片多不胜数,有一些相当有名,如1959年的《青春之歌》、1964年的《东方红》、1979年的《小花》、1989年的《开国大典》等,难以想象它们从来没有在海外放映过。

然而我承认,新华社呈现的这一个新闻点,大体上说是成立的。这些中国人反复观看、耳熟能详的“经典作...

Read more

东欧设计师受瞩目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卡伦•霍金森

我们已习惯于欣赏来自巴黎、伦敦、米兰和纽约的时装。不过,你了解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时装吗?近些年来,一代影响力日盛的东欧设计师已崭露头角。

出生在塞尔维亚、现居伦敦的萝克桑达•伊林契奇(Roksanda Ilincic)就是一例,她曾在去年7月为Whistles推出一个“混搭系列”(capsule collection)。自2003年起,她就推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装系列。伊林契奇备受《Vogue》杂志推崇,这得益于她所设计的半定制晚礼服,以及她那份包括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

Read more

在巴黎喝早茶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 安•莫里森



周日,当朋友建议去Yam'Tcha——巴黎市中心一家新开业的热门亚洲餐厅——吃中饭时,我还有些犹豫。作为曾在香港居住过的人,我认出了Yam'Tcha这个词,它也可以写作yum cha(饮茶),代表的是在小推车的碰撞声中,在明亮的灯光下,一杯接一杯地喝茶,并吃下饱含卡路里的点心。在香港没什么问题,但在巴黎是个奇怪的选择。

然而,Yam'Tcha位于雷阿尔区(Les Halles)的私密空间,与香港人声鼎沸的点心铺截然不同,也更具法国风情。餐厅供应面包与奶酪,酒单也令人印象深刻。...

Read more

李安:永远做个“局外人”


《FT睿》杂志撰稿人 Lauren Paige Kennedy    翻译:秦小玲



李安导演的电影引起那么多反响,但他讲话却像他的电影本身一样柔和。如果运用真实生活与电影情节相对比的逻辑来解释,这种不协调倒也成立:他的电影即使要反映激烈的情感和尖锐的主题,通常也是平静地娓娓道来。

此外,李安交谈时的语调近乎亲密。我发现自己绷紧了神经在听。他讲话无拘无束,充满感情,时而有些语言翻译带来的困惑。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他195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父母来自中国大陆。他一直住在台湾,直到1979年前往美国位于香槟-厄班纳(Champagne-Ur...

Read more

艺术家找赞助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艾米

上月在北京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看展览“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在一个装置旁的展览介绍结尾处标着“LVMH赞助”。我和朋友开玩笑讨论,富有的中国艺术家们会更爱消费这个奢侈品集团下的何种商品,昂贵的手袋还是香槟。或许未来这会是某个时尚类杂志可以探讨或包装的生活方式选题,但毫无疑问的,艺术如今已被商业快速渗透。

同行中另有一些瑞士艺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