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范泓

供職某新聞單位,現居南京或揚州。先後出版《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與李敖打官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隔代的聲音——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黨內覺醒者——李昌在中國改革年代》(香港明報出版社,2008年),《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臺北秀威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重說陶希聖》(臺北秀威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在歷史的投影中》(臺北秀威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參政不知政——大時代中的陶希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

蒋廷黻:死而有憾


   蒋廷黻(1895-1965)是湖南邵阳人,十岁时进入长沙明德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黄兴、张继等人曾在这所学校任教,蒋廷黻后来经常提到的“国家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7岁那年,蒋廷黻负笈远游,十年之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上世纪30年代初,与胡适、丁文江等人创办《独立评论》,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与胡适打过笔战。1935年,以学者身份从政,曾任驻苏大使,后在联合国工作多年。蒋氏退休后即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约,做“口述自传”,惜乎尚未完成时,便于1965年秋天在纽约去世了。

&n...

Read more

雷震:坚决反对“台独”


今年春上,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学,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雷震晚年致香港《明报月刊》的一封信,刊载在该刊1976年4月号上。这封信似未被收入后来的《雷震全集》之中,但从历史的脉络看,这封信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洞悉晚年雷震对台湾社会政治走向的某些看法,并见他对“台独”问题所持有的鲜明立场与态度。

    一般以为,雷震与当年威权体制作殊死抗争,在诸多言论中,其中不乏某些“台独”倾向之嫌。况且彼时一些党外人士又多多少少围拢在他的身边,对于这些人来说,雷震不啻是形格势禁中坚持民主理念的一面大旗,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然而,反对威权体制、争取...

Read more

晚年左舜生


 

今天的人不会对左舜生太熟悉,在主流历史叙事中,他只是一个偶尔被提及的历史人物。不过,当年蒋介石邀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件事,或与左舜生的一个提议有关。1945年8月底,当接毛的飞机从重庆出发后,作为青年党领袖之一的左舜生接到过雷儆寰的一个电话,称:“怎么样,你的提议已实行了啊?”雷儆寰即雷震,时为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

1947年,左舜生出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以学者身份从政,用力甚勤。大陆易帜后,他避处香港,远离政坛,以讲学为生,曾任新亚书院、珠海书院、清华书院、华侨书院等大专院校教授,主讲“史学”与“...

Read more

孙文还是孙中山?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称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文先生为“孙中山先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准确的称呼。我曾经注意到袁伟时教授在文章中称先生更多的是“孙文”,而不是通常人们习以为常的“孙中山”。说起来,其中的差异很大,并非简单的就是一个姓名问题,实与孙文先生的革命历史有关。

从相关资料看,“孙文”为本名,由其生父所起:“逸仙”是他的英文名,在中法战争时,孙文自愿受基督教洗礼,区牧师区凤墀给他取了一个洗礼名,即“逸仙”,有其“飘逸如仙&...

Read more

是否不积极消费就是不爱国?


   北京市某位政协委员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如果政府允许这么做的话,我愿意拿出我的精力和我的财力去推动这个事情”。此建议在网上引起热议,以至于转化成一句口号: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我不知道这位政协委员的建议是否可以立即得到落实,但“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这样雷人的口号,让人有点望而却步。对于一些“不消费”或“很少消费”的民众,是否就是“不爱国”?
   这里的“积极消费”,在我看来,并非是指一般的生活需求。那位政协委员已说得很明白,即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用...

Read more

陈炯明的政治理想


 陈炯明(字竞存)是近代中国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当年国民党以“党化教育”的历史,斥之为“叛徒”和“军阀”,即可见莫大的贬义。事实上,陈炯明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反对武力统一中国,因此与孙文政见相左而决裂。从那以后,国民党史家对陈炯明大都“诬蔑诟谇”,国民党元老之一莫纪彭无不痛心疾首,尝言:“大多出诸个人之恩怨好恶,而各种批评之悖于史实者,莫甚于否定竞存献身革命之光荣经历。”
   今人对陈炯明的评价或有改变。尤其与孙文的矛盾及生死冲突,或能回到当时的...

Read more

清末:立宪还是革命?


    清末出现两种革新力量,即革命党与立宪派。二者“皆以救国为目标”,但手段与方法不同,前者主张革命,后者力求改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两派处于对立冲突局面。革命党以孙文为领袖,重要人物包括黄兴、宋教仁、汪兆铭、胡汉民等。他们认为清廷为异族所建,应先予推翻,惟其如此,才能“建立民族国家,再从事民权和民生主义的建设”;立宪派以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为代表,不论是戊戌变法时期,还是以后立宪运动风潮,他们都鼓吹“立宪法,开国会,也主张实行地方自治”。应当说,清末的革命党与立宪派,同为推动历史的两大改革力量,只是后来革命党大获成功,民国建立后,立宪派的历史作用...

Read more

旧事与旧文


   2005年上半年,我的《与李敖打官司》一书正式出版,曾有人质疑我对萧孟能先生的采访,说为什么要在萧先生去世后才出版此书,甚至在李敖来大陆时“热卖”,似有炒作之嫌。其实,这些说法皆属误会,我之所以一直未予答辩,其理由就是与事实不符。我采访萧先生,经其好友陶恒生先生介绍。陶父陶希圣,萧父萧同兹,均系民国著名人物,前者主长中央日报社,后者创办中央通讯社,彼此之间,不仅同道,且为好友。若干年后,下一代若陶恒生、萧孟能者,在美国相识并结为至友,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2005年我采访萧先生时,他还未发病,采访结束十天左右,他就患病住进了上海的医院,三个月后离世...

Read more

从《重说陶希圣》想到的——知识与权力的两难


2008年10月,我与广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杨女士合著的《重说陶希圣》一书由台湾秀威资讯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亦予推出,书名改为《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关于这本书的缘起,主要是想通过对当年北大著名教授陶希圣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即投身中国现实政治,从此卷入隐微复杂的权力漩涡,以及陶本人种种复杂心路历程的探讨,透视乱世潜流之下书生从政的局限性何在,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知识与权力”在现实中互为冲突和消解的两难之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在论述陶希圣其人与事,更多的想法是将其纳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人从政这一政治生态现象的框架中,审视这些人在进...

Read more

成舍我与他的《世界日报》


   在百年中国言论史上,成舍我是一位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这不仅在于他献身新闻事业70余年,所创办的《世界日报》在当时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的特立独行,始终坚守自己的办报理念,不畏强暴,因而被人称之为“烈火中的凤凰,压力越大,他越坚强”。
    早在1921年,23岁的成舍我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世界晚报》。北伐之前的北平,虽是中国文化、政治的中心,但前者正面临着新旧文化交替的激荡与冲击,后者则受到军阀、政客的操纵和垄断,报刊不易独立生存,往往依赖津贴和补助,办报环境不可谓不恶劣。然而,从一开始,成舍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