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有顺

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现居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笔直干:读蒋频


放笔直干:读蒋频

 

谢有顺


  书法、水墨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语言,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精神的一个出口。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情和心事,不领会中国文化的神髓,笔墨就只是物质,不能成为创造心世界的材料,更不能成为人生的写照。中国文人历来是重视立心的,心气和心力,也一直是写作、书法、绘画的根底,故中国艺术不向外求娱乐,而向内求德性修养,最终冀望于人生即艺术,把艺术和人生,看作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艺术如何和人生相通?简单地说,就是艺术和人生共享一个生命世界。中国以农立国,即便普通一人,也知道视自然、天地为大生命,而个人的生命则寄存于这个大生命之中,生命和生命相呼应之后...

Read more

“诗教”的当下意义(演讲稿)


 “诗教”的当下意义

 

谢有顺


  最近参加“诗润南国·首届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接触了很多小学生诗人,看他们现场作诗、发言,都有良好的诗歌教养,令我十分惊奇。我后来才知道,仅仅是在广州,就有数百位研究“诗教”课堂创新教育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学校悄然发起了一场“诗教实验”,提倡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诗育心,起到了明显的实效,也培养了一批小诗人。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媒体上读到关于诗人的丑闻或者轻言诗歌无用的论调。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信息,却迫使我思考诗歌在当下的意义、“诗教”在当下的意义。

 

 
  中国长期来强调以文立国,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偃武修...

Read more

让无声的中国发声


让无声的中国发声
                      ——读《李可乐抗拆记》有感


谢有顺


    这些年来,中国小说正在失去面对基本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私人经验的泛滥,使小说叙事日益小事化、琐细化;消费文化的崛起,使小说热衷于讲述身体和欲望的故事,并臣服于它。那些尖锐、屈辱的生存真实、心灵苦难,已经很难引起作家的注意;文学正在从精神领域退...

Read more

写出可以信任的善和希望:读《太阳黑子》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6期

写出可以信任的善和希望

 

谢有顺


     须一瓜是一个对书写人性暗角、描绘人心世界的微妙转折有着持续热情的作家。她的第一部长篇《太阳黑子》,延伸了她在中短篇小说中所探讨的核心母题——善与恶、罪与罚的争辩,人性的亮点与阴影,爱与救赎的可能,并为小说如何才能在生命世界里建立起一种肯定性的力量,敞开了一种可能性。
    这样一部以罪案的侦破为外壳,进而对人物幽深内心进行缜密勘探的小说,它的叙事难度可想而知:故事逻辑的推演,既要在现实世界里步步为营,也要在...

Read more

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6日07版

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谢有顺


  2010年8月3日,中国丹霞申遗成功,那些世人并不陌生的丹霞地貌再被关注。一种散落于各地的造物之奇观,一旦被集中观看,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而是成了一个大地的生命故事,它如何诞生和发育,如何成长和变化,都通过各异的地貌昭示出来。我看过湖南峎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地的各种图片,着实瑰丽、壮观,有人把他们比喻成是丹霞地貌的青年早期、青年期、壮年早期、壮年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期,从而清晰地描述出了一种地貌的生命历程,这的确是一个地理创见,它暗合了中国人观察自然的那...

Read more

谢氏奕公据公安公三支系首届联修谱序


《宁化谢氏奕公据公安公三支系首届联修谱》序

 

谢有顺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此诗作者叫孙元宴,其《咏乌衣巷》一诗,远不如刘禹锡之《乌衣巷》有名,但“忆谢家”之情切切,常让我这谢氏后人动容。千百年来,我谢氏先祖墓葬或多已成荒冢,但其精神风范犹存,家族华宗之清流远源有些也已成往事,但血脉绵延从未断绝。《南史》云,“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传至今日,还有几许风流、几多雅韵,已无可考,然我们后人即便无甚武功文德可言,也有义务把历代以来血脉繁衍、迁移、居止之地考据清楚,以供后人批阅、怀念,长发其祥。
  修撰族谱之意义,正在于此。人人知其所出,感念先...

Read more

谢有顺答新快报:文化评价体系不容标准单一


来源:《新快报》2010年9月20日

文化评价体系不容标准单一

            ——谢有顺答新快报问


    新快报:“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您又是如何对其定义?
  谢有顺:不必找寻文化的经典定义,这很难,但要理解,真正的文化不是概念、修辞或者规范,而是生命、生活和情怀。只有那些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落实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文化。我甚至还认为,文化是活着的历史。当时间流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惟独文化和精神将长存。马修·阿诺...

Read more

回乡见闻。美食。美事。


2010年9月10日摄于长汀县城三元阁。千壶宴。2010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一景。

2010年9月10日摄于长汀县城三元阁。开始品尝。


99对新人的客家民俗集体婚礼。新郎新娘的甜蜜生活。


千壶宴。壶王一出,谁与争锋?

客家美食之一。酿豆腐。“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客家美食之一。番薯粉团。一朋友说,好吃到差点把舌头都吞下去了。


客家美食之一。炸薯圆。乘热吃,最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古城门。



汀城街景一角。



村里也热闹。百鸭宴。

 

美溪村。大樟树底下的娱乐生活。


鞭炮。硝烟。故乡。



残存的毛主席语录。...

Read more

奇文共欣赏(后附谢有顺的读后感)


[转载]鲁迅奖内幕:谢有顺操纵评委

   
  参加所谓的南国书香节,顺便在广州多呆了几天。昨晚忽接G兄短信,便与他聊了一会儿。原来G兄在参加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正郁闷着呢。  
  G兄所说的郁闷,是指广东批评家谢有顺很有手腕,居然能够操纵整个理论组的评奖。说来事巧,这位批评家我前些天还在饭局上见过。G兄说,鲁迅奖刚刚开评时,他就接到谢有顺给他发来短信,用献媚的口气请他帮忙,但是他与谢从来没有联系,也不认识,这么快就被他知道了自己的手机号,让他很纳闷。
  不久,G兄渐渐被旁人点醒了。原来,在理论组的评委中,组长何某某,是谢有顺的同门师妹,在同一个导师的门下读博士。副组长陈某某,曾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