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陶东风

1959年7月生于浙江省温岭市,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后极权社会的虚假稳定——哈维尔论后极权之三


在后极权制度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生活都被排除,人们没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参与政治活动,更不用说建立政治组织。由此产生的空隙由意识形态的表演性仪式来弥补。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大多数人将那些独立的、对抗性的政治观点看成不现实的、幼稚天真的,而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去太远。于是产生普遍的政治冷漠和畸形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犬儒主义、享乐主义,人们只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我们的办公室和工厂,工作照样进行,纪律正在奏效。我们公民们的努力正在产生可见的效果,生活水平缓慢地增长:人们造房子,买汽车,生孩子,给自己消遣,过着他们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表演性地例行官方要求的...

Read more

从民粹主义到精英主义


新时期文学开始于对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民粹主义思潮的反思、清算和否定,对以“样板戏”为代表的“工农兵方向”的反思和否定,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具论”文学的反思和否定,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智主义思潮的否定,确立精英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文学的统治地位。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精英化过程。时间上约当新时期的第一个10年。

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最基本的特点无疑是反智主义和反精英主义的倾向,这是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民粹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不仅道德腐败,而且缺乏智慧,相反,人民大众才拥有真正的智慧和信仰(毛泽东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

Read more

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为什么兴起?


    作为后学的一个分支,后殖民批评几乎在刚刚引入中国时就引发了激烈争论,因为它主要被用来反思、批判“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后殖民话语的引入使得中国近现代以来思想文化界的几乎所有重要话题(比如传统与现代化、中国与西方等等)全部被重新讨论了一遍。无论赞成与否,这种反思和批判是不可忽视的,即使是启蒙主义的捍卫者,也不得不直面后殖民批评的挑战,不得不通过对后殖民批评的反思和反批评来重申启蒙的正当性。

但如果我们据此以为,后殖民批评这种西式的、“前沿”的“新思维”光凭自己的力量“击败”了中国的启蒙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正好相反,是中国本土社会历史环境的...

Read more

关于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关系的争论


     面对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研究的话题、方法、关注的点变化以及研究人员的分化重组,学术界出现了相当热烈的争论。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昔日辉煌的逝去,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文化批评扩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并为它注入了新鲜活力,也有人指责它滑向了“无边的文化”,迷失了文学“本体”,乃至倒退到了我们已经抛弃的庸俗社会学批评,使得文学的自主性重新面临危机。除去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言论不谈更加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是文学批评的...

Read more

如何对待自己民族的罪恶(关于记忆与历史的思考之二)


近读《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很痴迷,尤其是此书收入的耶尔恩.吕森的《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代际回忆实践的三种形式》一文,对于我们思考文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首先指出,在发生了大屠杀的德国,离开这段历史来形成德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身份认同已不可能,“德国人的认同是由纳粹时期尤其是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影响以及人们对它们进行的解释性回忆形成的。”(《社会回忆》,第179页)作者分析了这种“解释性回忆”的三种形态和三种态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代德国人:战争和重建家园的一代;战后第一代;战后第二代。

 

第一阶段: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