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粹主义到精英主义


新时期文学开始于对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民粹主义思潮的反思、清算和否定,对以“样板戏”为代表的“工农兵方向”的反思和否定,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具论”文学的反思和否定,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智主义思潮的否定,确立精英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文学的统治地位。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精英化过程。时间上约当新时期的第一个10年。

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最基本的特点无疑是反智主义和反精英主义的倾向,这是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民粹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不仅道德腐败,而且缺乏智慧,相反,人民大众才拥有真正的智慧和信仰(毛泽东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都是典型的民粹主义语言)。民粹主义信仰底层大众而贬低精英阶层,但这并不意味着底层大众成为民粹主义思潮的实际领导人,相反,大多数民粹主义的实际领导者恰恰是精英中的反叛者,民粹主义不过是他们用来动员大众的意识形态武器。比如毛泽东本人就是精英分子。

比照民粹主义的这个特征,在20世纪中国的大部分时期,思想文化界同样存在明显的民粹主义思潮,像二、三十年代的“到民间去”、四十年代的“文艺工农兵方向”,1950年代初期的知识分子整风学习、思想改造运动,等等,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粹主义、反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文革”时期达到高超,以至于全民高喊“知识越多越反动”,“工农兵管理学校”。这种贬低知识分子而抬高平民大众的倾向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有突出表现,从文艺大众化到工农兵方向,再到作家艺术家的劳动者化、工人阶级化等,都是民粹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即开始于对这种民粹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亦即我说的精英化。但从更加宽阔的视野来看,文学领域的精英化过程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是当时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思想解放”运动都包含了对“文革”时期民粹主义的反思和否定,是一场广义的精英化思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取代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这个新时期的标志性口号之一。这清楚地表明新时期文学的精英化并不是知识分子凭着自己的力量达到的,而是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行为,是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告别民粹主义方面,知识分子和官方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新时期改革取向的中央权力集团和知识分子一样都是通过否定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来获得自身的合法性的,所以它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尽管时间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