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力丹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

微博“圈子文化”解码


  微博的“圈子文化”容易导致极端化

  微博的出现,形成一种不均衡的信息传播态势。每个微博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心情、感悟能在瞬间传播中受人关注,成为微博名人、意见领袖。但是,人们的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每条微博的内容都能够被较多人关注的几率其实很小。于是,有一部分微博人以语言新奇、行为离奇、思想极端来炮制轰动效应。还有一部分微博人通过晒隐私、揭绯闻、肆意炒作来吸引人。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通过微博散布谣言、诽谤他人。由于微博内容只能由当事人把关,于是它成为一些好事者传播“马路新闻”的最佳途径,纷纷扰扰,既耸人听闻又语焉不详,搅乱了百...

Read more

如何面对网络暴民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这两个词在网络时代常常被无限地放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受网络流言、谩骂所苦,另一方面,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们依旧在制造着源源不断的事件。当文字语言成为一种暴力,它便不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共同问题。

 
  那么,怎么样面对网络暴力,怎样避免网络暴力的蔓延,又怎样让自己不成为网络暴力的制造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恐怕还是一个长远问题。
 
  暴力如何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如何礼让,也知道不该随便问别人的工资,不问女士的年龄,这是礼貌所在。但是在网络的空间中,还没有形成...

Read more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30年


  那是一段思想稀薄的时光

  张威问:陈老师是50年代的人,你在年轻的时候有什么梦想?

  陈力丹答:没有梦想,我们那代人的理想就是“一切听从党安排”,从小培养做党的驯服工具的思想。60年代学雷锋,我正在上初中,当时的宣传就是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去农村去边疆啊,一切服从党安排。那时候根本没有“梦想”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环境允许你去想吗?

  问:那时候的小孩长大后是不是都想着要当科学家?

  答:要当农民、要当工人,那是最光荣的。怎么能当科学家呢?那叫成名成家,那是资产阶级思想。

  问:你的家庭出身是什么?...

Read more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出版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出版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月版,195千字。



    原来为各章搜集了较多的图片,但送交出版社后被告知,外国人马克思、列宁的图片可以刊用,但中国领导人的图片使用要送审,程序比较复杂,于是删掉了中国领导人的所有图片,只保留了毛泽东、刘少奇的标准像。下面是我选取的几张没有刊出来的江泽民、胡锦涛的早期照片。

 



 ...

Read more

陈力丹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出版


                     陈力丹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出版

    陈力丹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月版,380千字。

 

写在前面

这是我的第六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从我2010年及20111月写的文字中选取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大小72篇,根据内容划分为十三章。我的文字...

Read more

亦明先生的回复和我的处理意见


亦明先生的回复和我的处理意见

 

昨天收看到亦明先生提供的认定刘菊花论文抄袭的详尽材料,材料的考证颇为丰富。“根据看到的对照材料,虽然刘在不少地方注明了出处,但颇为含糊,而且就现在的重复率看,估计超限了,得算抄袭。”根据报告的程序,这段话及亦明发来的材料我发给了现任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请他转研究生院,“根据院内规定来公正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主任回复:“我会向他们报告此事。其实你把邮件转了给我,你已经尽到责任了。”

 

我重申原来的观点:亦明的博文,在揭发刘菊花的同时,对方舟子揭发别人的造假给予很多讽刺,我认为是不对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方舟子这样的顽强...

Read more

希望亦明先生拿出具体证据说明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


说明:中午写的这篇博文尚不知道一些扯皮的事,现在看来我被耍了。我的基本态度未变,但我希望的方向变了,希望揭发一方拿出具体的证据来。4,18傍晚

    支持方舟子在社会上打假,

    希望亦明先生拿出具体证据说明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

前天晚上我收到正在国外进修的一位大学副教授(我带出的博士)发给我的亦明博客”2011-04-14短文《老婆刘菊花被指硕士论文开篇就抄,方舟子视而不见》,(网址:http://www.popyard.org,但是国内网打不开)。文章揭露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是抄袭的,还附有刘菊花硕...

Read more

我因提出撤下《收租院》油画而遭到批判(一段记忆)


            我因提出撤下《收租院》油画而遭到批判(一段记忆)

看到20113月以来北京各报关于《收租院》45年后再回京城的报道(甚至还有北青报41C2整版的《收租院像“原子弹”少为人知的引爆——60年代中期大型革命雕塑创作亲历记》),把我的记忆拉回到“文革”时期的1972年初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团机关的食堂。当年的《收租院》,是为配合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理论,生造出来的刘文彩如何欺压贫下中农的一组雕塑。曾经一度轰动全国,是进行阶级斗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