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庸安

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7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
1982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翻译和编辑工作。
翻译了英国法学家丹宁勋爵的《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的训戒》、《法律的界碑》、《最后的篇章》、《家庭故事》。
曾发表多篇论文、散文,并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公正王二》;
与人合作出版多种学术专著和研究报告,并编辑出版了多种较有影响的学术著作;

《公民王二》连载五


 

又是一个坐班日。公民王二一出门,正好碰上张三从楼上下来。张三一看公民王二,说“今天怎么打扮的跟傻姑爷似的。”公民王二说:“我不是想当人大代表嘛,得注意点儿形象。”张三笑了,也没再说什么。俩人一块去赶班车。

 

班车上的人都以一种异样的目光盯着公民王二。公民王二今天的形象确实跟平常不一样。

 

公民王二人很瘦。公民王二说,是因为当年青春期发育时,吃不饱,饿的。因为瘦,公民王二穿什么衣服都显得空荡荡的,像是用骨头架子挑着衣裳,不好看。既然穿什么都不好看,公民王二就不在乎穿什么了。有时公民王二穿运...

Read more

《公民王二》连载四


 

第二天是星期六,休息。可公民王二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先到院子里散了一会儿步。公民王二刚搬到这个居民小区来不久,觉得这个小区真好。楼不多,只有六七座,全是六层楼。楼面白净,整齐。楼间空出大片大片的绿地,郁郁葱葱,隔不远还间杂着一簇簇漂亮的小花。公民王二不知这些花叫什么,只是觉得黄的、蓝的、粉的、还有红的——不是公民王二厌恶的那种鲜红,而是一种殷红,不鲜亮,但很凝重——争奇斗妍,色彩斑斓,看着很舒服。绿地四周围着修剪整齐的矮灌木,墨绿色的,公民王二叫不上名字来,反正觉得和葱绿葱绿的草坪配在一起,极有层次感,很耐看。...

Read more

《公民王二》连载三


十二点半,公民王二在家吃完了午饭,准备睡个午觉。公民王二有个习惯,每天必须睡午觉,否则下午就像瘟鸡似的,打不起一点儿精神。今天早上,公民王二把那个东西贴完,回办公室办了点儿私事,然后下楼到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就打车回家了。公民王二老婆不在家,公民王二就打开音响,边欣赏“贝六”即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边在冰箱里找了几片面包,挖了几勺草霉酱抹在上面,又弄了一杯牛奶,就着水果色拉,在舒畅、惬意,还有点儿轻柔的音乐声中凑合了一顿。虽说是凑合,公民王二还是有了点儿在国外的感觉。

 

公民五二刚钻进被窝,电话就响了。是公民王二的同事...

Read more

鸡零狗碎的记忆


     上大学时,我因为有老婆孩子,总往家里跑,所以和同学交往不多。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值得回忆的事,其中一些还很有趣。

 

刚开学不久,一天早上老乐(当时还没有分班,老乐是班长)找到我,说,你英语免修,学习负担轻。你是不是当生活委员,给同学领饭票发饭票。我数学才考55分,一见数字就头大,再说全班五十几个人,饭票一大堆,领回来再分出去很麻烦。所以我就说,我老回家,干不了这事。老乐没有勉强我,后来把这份苦差事交给了老蔡。现在想来,我有点儿后悔,如果当时我接了这份差事,当今共和国的文化部长说不定就不姓蔡,而姓刘了。

 

有一次,系里在...

Read more

我毕业后的自传


迟 悟

 

刘庸安,笔名迟悟,1950812日生于湖北武汉,祖籍为湖北省黄陂县(现为武汉市黄陂区)。3岁时随父母迁至京城。在北京上小学、初中。1967年到北京外文印刷厂当工人。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理论(入学后不久改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编审和巡视员等职务。20109月从中共中央编译局退休。

 

 

 

198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后改名国际共产主...

Read more

《公民王二》连载二


 

整个机关像是炸了锅,大家都在议论公民王二这件事。炸得最响的是党办,就是机关党委办公室。

 

党办主任李四下楼打开水,见公民王二真的把他那个东西贴得满机关都是,才知道公民王二是认真的。于是李四赶紧去敲机关党委书记马五办公室的门。马五没来。马五坐班,但每天得到公园打太极拳,所以来得晚。“都什么时候了,还到公园去摸鱼。”李四心里抱怨马五,可又不知怎么办,所以只好干等着马五来。

 

八点半,马五来了。马五刚打完太极拳,一宿的懒筋懒骨活动开了,感到很通泰,也很舒服。马五进了机关大门,见一群人围在布告栏前看什么,以为又贴了周末...

Read more

《公民王二》连载一


 

公民王二是研究员,不坐班。公民王二老婆不是研究员,坐班。所以家里没人给公民王二做饭。公民王二想吃水果色拉,就洗了几个苹果和鸭梨,又加了几根胡罗卜和黄瓜,切成丁。公民王二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就打开冰箱,找了半天,从乱糟糟的冰箱角落中掏出几根小腊肠来。

 

公民王二不知小腊肠是生的还是熟的,就打电话给楼上住的张三。张三是领导,坐班。张三老婆不是领导,但在亲戚开的公司做事,无所谓坐班不坐班。电话是张三老婆接的。张三老婆说,腊肠是熟的,但为保险起见,还是用微波炉热热。公民王二就把小腊肠切成丁,放在微波炉里。一会儿,公民王二闻到了一股糊味,忙关上了微波炉,拿出小腊...

Read more

Hi, 我的北大同学 !


 迟悟

说来惭愧,在学校的时候,我虽然当过一段时间的班长,可与大多数同学并不熟悉,除了与同宿舍的同学和几个北京籍的年龄大的同学来往较多以外,与外地同学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生活负担比较重,我不能把生活担子完全推给我老婆,所以一到周末就赶紧回家,不可能与同学们整天厮混在一起。

 

真正与外地同学熟悉起来是在毕业之后。1982年毕业后,由于工作关系,我不时到外地出差开会,这样就和被分配到外地的同学有了来往。其中接触较多的是水生和杨奕。几次去珠海和深圳,水生和杨奕都热情接待,连同老婆一起陪我吃饭,使我倍感亲切。但最使我感动的却是另外几...

Read more

游曲阜有感


     2014年4月22日,余从焦作云台山驱车去曲阜,到河南长垣与山东东明交界处的黄河浮桥已近黄昏。我与太太过黄河,并零距离地再次体验母亲黄河的宏伟气势。然后夜奔曲阜。到曲阜已是晚上九十点钟。我们在曲阜住了两天,游览了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回京后忙于他事,几个月后才重看游览曲阜的照片,一时有所感,特作诗如下。

 

风尘仆仆追斜阳,夜渡黄河祭素王1

苍桑松柏添新绿,巍峨庙堂呈辉煌。

 

顶礼膜拜烧高香,烟熏火燎费思量。

莫非孔丘短衣衾,卧在偏隅北冰洋?

 

虚情假意长“流芳”,借得...

Read more

编译局实习的一点记忆


      1981年,暑假过后一开学,系里就派我们几个同学(白晓涛、仲伟学、李烨、叶自成和我)到中共中央编译局去实习。中共中央编译局,社会上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机构,可我们是学国际共运史的,马列著作是我们必须要学的,而马列著作大多数都是由这个机构署名翻译的,而且系里还曾经请过这个机构的几位专家来给大家开过讲座,比如当年的局长王惠德,就是著名的理论家,再比如后来成为我的恩师的殷叙彝、李宗禹两位老先生以及研究拉萨尔的专家张文焕先生,都是我们这个领域的泰斗级的专家。不过我由于心思不在这上面,所以对他们给我们讲了些什么,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但我知道这个机构,而且猜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