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章奇

章奇 章奇: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现在美国攻读政治学系博士学位。

(ZT)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 (3)


    三、中国经济学者观点荟萃 

    (一)什么是科学和有效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洪永淼: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和统计学系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院长、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

    龚六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教授 
     

    洪永淼:

     从方法论上来看,现代经济学研究可以归纳成以下这样一个路线图:

  1. 观察经济现象、收集数据并从中...

Read more

(ZT)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 (4)


    (本土化中国现实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姚枝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世界经济文     汇》编辑

      谦: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 
     

    周黎安:

   我看了John Whalley教授的谈话后很有感触。Whalley教授所担忧的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我也特别感谢...

Read more

(ZT)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 (5)


      (三)规范化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李宏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

        教授

      贾俊雪: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潘士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教授  
       

    李宏彬: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体系和评判标准。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都希望研究中国经济能象研究中国社会学问题一样成为北美经济系的一个重要专业,但仔细想一想,这做不到。经济学讲究共性,希望得出的结论能广泛运用,所以不太可能把一国经济当作一个学科分支。...

Read more

(ZT)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 (6)


      (四)国际化中国青年学者的探索 

      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杜宁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助教授

      夏立军: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教授

      徐现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 

       在我看来,John Whalley教授其实在提醒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的经济学家的职业责任是什么?进而激发我们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经济学界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最好从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来寻找答案。

       作...

Read more

讲座信息



    大可即将于5月12日晚6:30在浙江大学进行一场题为《中国革命与民营经济的起源:浙江的例子》的学术讲座,地点在浙大玉泉校区外经贸楼418教室。在杭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一起交流一下。

 

   一个最简单的基本简介是:浙江省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可以由各地区政治结构的差异来解释。而后者形成的原因取决于1949年前共产主义革命历史的特点。因此,我将从49年前的革命谈起,重点讲述为什么49年前的革命造成浙江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结构,以及这样一个政治结构对本地发展民营经济(或曰:改革前的资本主义尾...

Read more

ZT - 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 (1)


 

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

张绪山

 

2009年第6 炎黄春秋杂志4595

 ——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

  毛泽东喜爱鲁迅什么?

 

  鲁迅之子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社20019月版)一书提到的一个重要政治情节:1957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翻译家罗稷南参与其中。谈话之间,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对这个大胆的设问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

Read more

ZT - 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 (2)


    依靠出神入化的谋略,毛泽东为“圣人”理想所做的奋斗迅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结出了丰硕成果。林彪给毛戴上“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四顶桂冠,标志着“君师合一,惟我独尊”的伟大目标已经实现。然而,对于这速成的“圣人”之业,毛的心中仍然萦绕、盘桓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感觉。19701218日,他接见美国著名作家斯诺时,针对这四顶桂冠,心情复杂地说:“什么‘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