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作者 潘发勤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界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迫切需要教育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学,需要小班额、活动教学、照顾个别差异,这要花费许多资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大班额、...
作者文章归档:潘发勤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共中央于
 ...
从学术资本主义观点看象牙塔内的贫富教师
近来,因一北大副教授哭穷,引发一些媒体对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注,更进一步,《中国青年报》发文,开始关注大学教师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也比较关注,近几年在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时接触到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自然涉及到学科差异和教师的收入差异。我们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动不动拿大帽子(如“学术资本主义”之类)来吓唬人,但其伴随的问题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即当大学及其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发展、对大学师生、对学术本身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西方院校教...
外媒: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引来嘲讽
[我同意部分网友的看法:关于向马其顿捐校车事件,你可以不捐,也可以换个时间捐,还可以捐了不说。因为校车正深深刺痛着全体国民的心。可是,你偏偏就在这时捐,捐了还说。你真的没拿国民的感受当回事!]
从英国BBC广播中听到“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引来嘲笑”,上网查阅外媒的相关报道。现译两则:
(美联社) - 中国向小小的马其顿捐赠校车引起网民的嘲笑,网民认为,在本月初甘肃校车惨剧致死19名幼儿后进行这样的捐赠似乎考虑欠周。
星期五在马其顿的中国大使馆的网站上一则消息说说,中国捐赠了数目不详的校车,以帮助这一欧洲小国的经济和...
辑录:美国校车与中国校车
美国校车: 100多年前,最早的校车在美国出现 20世纪初,社区必须为儿童免费提供校车,被写入美国义务教育法案 1939年,美国法律规定,校车必须漆成黄色。 从此,醒目的黄色成为美国校车最鲜明的特征。 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每年行驶44亿英里。 现在,每天乘坐校车的美国中小学生占到一半以上。 校车,已经成为美国义务教育的标志...
别让经济问题遮蔽了气候问题
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呼吁:气候仍是焦点问题
世界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的压力。鉴于经济危机有可能支配2009年达沃斯论坛的大部分话题,参加达沃斯论坛的各国领导人迫切要求气候变化问题仍应是关注的焦点。
英国首相布朗、德国总理默克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其他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各国领导人发出警告,不要让经济方面的忧虑遮蔽了需要解决的气候问题,因为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英国首相布朗说, 4月份举行下一届20国集团会议将突出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对于世界经济复苏必不可少。
编译自德国之声网站&...
萨科齐的话已成笑柄: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百万人游行罢工
危机不是由他们造成的,但他们要为此付出! 组织起来捍卫就业、购买力和公共服务! “我们要求投资给企业的用来支持经济的资金确实能分发给员工,而不是用于保证股东的红利。”
萨科齐的话已成笑柄: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百万人游行罢工
题头:动员各行业群众行动的日子。根据工联的说法,150万人参与到这次全国性的罢工中。
法国总统萨科齐的现已出名的说法——罢工&l...
美国建筑机械最大公司卡特彼勒裁员两万
在全球经济恶化、建筑需求锐减的情况下,美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矿山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正式决定削减员工约2万人。由此美国各部门削减员工的行为开始扩散开来。
全球变暖的对策:中日联合声明 对日本“分业种减排”的评价
全球变暖的对策:中日联合声明 对日本提出的“分业种减排”的评价
译自日本每日新闻社 每日新闻
对于7日在东京即将举行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首脑会谈并签署关于全球变暖对策的联合声明一事,中日两国政府1日举行了协商并达成一致。中方对于日方的提案按产业业别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分业种减排”(sectoral approach),首次称其为“重要的手段”。这也是对日本的“大力支持”,因日方将在7月份在北海道洞爷湖八大工业国高峰会谈上把全球变暖的对策作为主要议题。
中日首脑会谈将协商发展中国家支援、全球变暖等问题
根据协议,两国政府为将展开向实际业务者提供政策支持,选定具体的合作项目。探讨和预测对非洲的卫生、教育领域的支援等问题。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然而,这一进程目前还不透明,一些国际批评者认为,中国有明目张胆地扩大其自身的利益的情况。 (译者注:一些批评者嫉妒中国了)
在共同支援方面,日本考虑在校正中国的反应的同时,防止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