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作者 潘发勤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界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迫切需要教育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学,需要小班额、活动教学、照顾个别差异,这要花费许多资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大班额、量化管理、统一考试、追求标准化的旧教育学可减少开支和管理成本,国家可以少投资,同样是一种经济的考虑。 政府决策者也开始在两种政策之间进退,一方面为即将出现的全球知识经济培育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寻求效率和节约成本。两者都与经济成就有关:前者受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启发,认为教育和经济必须在功能上整合;后者认为应该降低公共开支,把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和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相联系。 同样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但教育、教学由此陷入矛盾的状态,这种考虑和矛盾在一些力求尽快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国家的表现也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英国,工党政府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试图把教育和经济整合起来,为此它像保守党政府一样在小学坚持直接地面向全班的教学,保留教育标准办公室,提高读写算的成绩标准。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部门和人士认为,传统教育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特别注重创造性的知识经济。如果政府仍然保持对面向全班的传统教育学的偏好,那么可降低成本、可以使教师变得顺从、可以提高测验分数、可以使程序标准化,但从长久来看将无益于经济收益。于是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它既不情愿放松对初等教育的控制,又意识必需变革教学法。新教育学并非缺乏学术基础,而是引入进步主义的教育学需要较高的师生比,需要较高的财政投入,且更加“激进的”教育学要冒政治风险。(为何说还有政治风险,我的理解是,因为大班灌输式的教学培养的从小听话驯服的公民,小班讨论式的民主化的教学势必从小培养起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与此相应,教师的变化也有两种可能,要么变得顺从,要么思维灵活,更富有开拓精神。) 由于全球化和新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发展,它影响到各国的战略决策,自然也波及到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在我国,类似的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政府和业界都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此教育专家也在提倡小班额、活动教学等等;而实践中,班额大、量化管理、统一考试、追求标准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很流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多花钱和少花钱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看见近十年来一些城市中学、县办中学的班额过于庞大;如果再把视线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看看如今大学里越来越大的教室和班额,就能发现我们也在从事着自相矛盾的事情。君不见,如今一些大学(或大学城)里为小班讨论式的小教室难以找到,更多的是大厅式的好像只为学术讲座和报告用的合堂教室。在此种环境下,教师教学能采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呢?所谓的启发式也只不过是教师自问自答罢了,环境不允许(这当然与中国人口众多也有一定关系)。大学中无视学科文化差异的简单化的量化管理,又何尝不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经济学的视线已巡视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上面涉及的只是教育方式问题。其他还有教育体制(众说纷纭的教育产业化问题),教育内容(学科取舍)等许多问题。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大学应该发展哪些学科,不应该发展哪些学科,那些学科更有利于大学的生存?本人所在学校的技术科学和经济学院的兴盛和教育学、历史等学科的衰败已说明了一些问题。纵使学校领导不及早做出决断,市场规律也会使它们淘汰的。在此就不便多言了。] 相关资料 新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光明网 http://blog.gmw.cn/blog-8378-43896.html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