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𡈼阳明王阳明全集(kindle)年谱#朱厚照没有子嗣,他的突然死去给朝廷出了一个大难题,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大力支持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最终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即世宗嘉靖皇帝。
杨廷和在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个很有谋略的大臣。作为内阁首辅和有功之臣,杨廷和在世宗继位初期基本掌控了整个朝政大权。在其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整改下,武宗建的豹房被拆除,供养的番僧被解散,江彬、张忠、许泰等奸党也相继被瓦解消灭,原本乌烟瘴气的朝政终于有所恢复,如同一个久病的人开始出现好转的苗头。
根据惯例,新帝登基后要大赦天下,以此来展示自己的皇恩。世宗在大赦之后,又立即启用了一批被罢免的旧臣,朝廷中出现了少有的新气象,一系列变化让人们似乎看到明君盛世的迹象。不过,这一切都是假象,朱厚熜并不是人们期望的理想明君,而是一个喜欢玩弄权术又独断的人,由他一手策划的“大礼议”事件在明朝历史上很快就掀起了一场大波澜。
儒家向来重视名分的问题,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大礼议”事件就是由朱厚熜的继位方式所引发的。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也就是武宗的堂弟,封国在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这种继位方式是皇位继承中所谓的“小宗入大宗”。内阁首辅杨廷和授意礼部尚书毛澄以皇太子即位方式迎接朱厚熜,也就是说朱厚熜相当于继承明孝宗的皇位。这种说法遭到了朱厚熜的强烈抵制,他坚持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坚决不肯以太子身份继位。杨廷和本以为自己扶持年幼的朱厚熜登上皇位,有恩于他,可以轻松操纵对方,没有想到朱厚熜年纪不大,城府却挺深,还没有上任就先给了他一个“钉子”碰。但事已至此,杨廷和不得不作出让步,在迎接朱厚熜的方式上作出妥协,双方的矛盾由此产生。
朱厚熜即位后,立即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自己生父的主祀和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通过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先例,认为朱厚熜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要以明孝宗为皇考,把自己生父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改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这一提议立即遭到朱厚熜的强烈抵制,双方矛盾再次激化。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联名上奏,向朱厚熜施压,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这种赤裸裸的逼宫行为令朱厚熜大怒,他与内阁大臣之间的权力争夺战因此爆发,一场长达数年的“大礼议”事件就此拉开了序幕。
朱厚熜虽然贵为皇帝,但因为初来乍到,尚未来得及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显得势单力薄,为了取得“大礼议”的胜利,他开始到处寻找自己的援军。朱厚熜知道王阳明在平叛宁王中的功绩和能力,想要将他作为自己的外援加以利用,因此在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十六日,下诏召王阳明进京受封赏。
此时王阳明的好友黄绾等人已经入朝,他们对朱厚熜赞赏有加,鼓励王阳明早日进京辅佐明君。武宗时期饱受折磨的王阳明对此似乎又有所心动,启程准备赶往北京。可是出发没多久,他就接到一道不用进京的命令。原来,杨廷和作为一名政治老手,对世宗的意图看得非常清楚,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王阳明这种劲敌进入京城的。所以在世宗的圣旨发出后不久,内阁就以“武宗国丧,资费浩繁,不宜行宴赏之事”为由,迫使朱厚熜取消了封赏事宜,把王阳明硬生生地阻挡在了来京的路上。接到消息,失望的王阳明遂第五次上疏,请求便道省亲。这一次,朝廷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王阳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绍兴。九月到余姚祭扫祖坟。站在祖母的坟前,王阳明百感交集,回想自己自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赴江西剿匪,随后又碰到宁王叛乱事件,连续在外征战将近五年,期间多次身临险境、命悬一线,连祖母病逝也没有机会见最后一面,如今回来,已经是阴阳两隔、物是人非。
十二月,因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功,王阳明被封“新建伯”(伯爵)。使者到达当天,正是父亲王华的生日。亲朋咸集,王阳明捧酒为父亲祝寿,父子二人间的对话令人感动,《年谱》记载如下:
翁蹙然曰:“宁濠之变,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事难平矣而卒平。谗构朋兴,祸机四发,前后二年,岌乎知不免矣。天开日月,显忠遂良,穹官高爵,滥冒封赏,父子复相见于一堂,兹非其幸欤!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先生洗爵而跪曰:“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闻者皆叹会遇之隆,感盈盛之戒。(翁沉思不语地说:“宁濠之变,本以你命丧其中,却因为事情难以平息而最终平息。谗言挑拨离间,祸机频发,前后两年,我真的以为难以幸免了。天空明亮,太阳月亮照耀,你表现出忠诚和良善,被授予高位和尊爵,封赏滥用,父子重新团聚在一堂,这难道不是你的幸运吗?然而昌盛必有衰落的开始,福气必有祸患的基础,即使被认为是幸运,也产生了一丝恐惧。”先生洗净酒杯跪下说:“大人的教诲,是我日夜思考的事情。”听到这番对话的人们都感叹着这种重逢的荣幸,并深深触动着兴盛背后的戒惧。)
宁王叛乱平息两年后,王阳明才被封赏,表面上是朝廷对王阳明的功劳予以表彰,但事件背后却暗含着内阁大臣杨廷和、费宏之流的阴谋。此次朝廷并没有按照王阳明当初上报的功劳册进行封赏,大量有功人员被杨廷和、费宏删改,这等于变相认定王阳明有“冒功领赏”的嫌疑,不承认他的功劳。钱德洪后来道出了原因:“先是先生平贼擒濠,俱琼先事为谋,假以便宜行事,每疏捷,必先归功本兵,宰辅憾焉。至是,欲阻先生之进,乃抑同事诸人,将纪功册改造,务为删削。”
当初危难之际,为了争取人心、动员力量平息叛乱,王阳明在将士面前做了很多奖励封赏的承诺,现在大功告成,朝廷只封赏了自己,而对其他有功人员视而不见。想到自己和众将士出生入死,唯独自己受封,情何以堪?自己又该如何向将士们交代?
内阁这种卑鄙手段让王阳明异常愤怒,他连上两次《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认为“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以辞免封赏抗议朝廷不守信诺的行为,但宰辅大臣对此丝毫不予理睬,反而指责他上疏言辞激烈,有“犯上”嫌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想到其他将士翘首以盼,王阳明心中如同火烤般备受煎熬。
事实上,即使是对王阳明的封赏,朝廷也没有真正兑现过俸禄,原因是世宗本人不喜欢王阳明的心学。朱厚熜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是朱熹理学的坚定支持者,后来他甚至自己主持编写了一本有关朱熹理学的书籍,让各地刊印流通。朱厚熜登基之初召见王阳明,完全是为了“大礼议”的需要,现在既然危机已过,自然不再需要王阳明。他是不会允许别人动摇自己用来统治国家的“朱子圣学”的,因此对王阳明采取了坚决打压的态度。
与此同时,随着“大礼议”事件的发展,内阁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杨廷和、费宏、张聪、桂鄂等人为了防止王阳明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千方百计阻挠王阳明进入京城。在他们的授意下,吏部下旨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升官了,朝廷表面上兑现了自己的奖励,但明眼人都知道,南京是陪都,王阳明的兵部尚书实际是一个没有太大权力的空职。
嘉靖元年(1522)二月,王阳明尚未来得及去南京上任,父亲王华突然去世。根据惯例,王阳明要丁忧,这是宰辅大臣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们立即以最快速度安排其他人接替了南京兵部尚书的职务,把王阳明彻底排挤出了官场。
从嘉靖元年(1522)二月到嘉靖六年(1527)八月,王阳明一直闲居在绍兴。没有了官场上的喧嚣和忙碌,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讲学,心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传播。
王阳明没有门户之见,凡是来向他学习的,不论出身贵贱、年龄大小,他都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全国各地来绍兴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多到周边连住宿的地方都不够用,王阳明为此专门建了一个书院。钱德洪记载了这一阶段的讲学盛况:
于是辟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于是萧璆、杨汝荣、杨绍芳等来自湖广,杨仕鸣、薛宗铠、黄梦星等来自广东,王艮、孟源、周冲等来自直隶,何秦、黄弘纲等来自南、赣,刘邦采、刘文敏等来自安福,魏良政、魏良器等来自新建,曾忭来自泰和。宫刹卑隘,至不能容。盖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至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