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金融牌桌上的黑色筹码


 TripleA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授权的加密支付网关,根据其发布的“加密货币所有权数据”,全世界目前已有超过4亿2千万人拥有加密货币,其中72%的拥有者年龄为34岁以下,71%为大学或以上学历水平。

 

目前关于加密货币行业究竟是否为社会提供增值依然在“币圈”内外争论不休,普通民众和政府对于加密货币的看法也仍不明朗。

 

不过参考本文开头的数据以及比特币曾一度超越万亿成为继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之后第六大货币的这一事实,都逼得我们不得不将系统研究加密货币提上日程。

 

做为一种“资产/货币”,加密货币将影响金融市场中的哪些利益相关方?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应该在这次加密货币的“闹剧/革命”之中做些什么以获得风险可控的回报?以上两个问题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胡定核博士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中美数学经济比较研究,其主笔的《风云际会比特币》于2023年一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本文大量借鉴了胡博士书中的研究成果,如果想对文中部分论点的推导过程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读者可以阅读原书。

 

加密货币技术的金融特征

 

想要系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将加密货币的金融特征从其复杂的数学技术逻辑之中梳理出来。本文中的加密货币的金融特征的分析框架由技术和使用者心理两个组成部分。

 

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大多有如下技术特征:

1. 去中心化,无第三方信用中介;

2. 点对点传输,交易双方可无互联网直接交易;

3. 分布式储存数据,无中心可以控制数据;

4. 交易有独一无二的时间戳;

5. 单向加密,任何节点不能修改交易信息;

6. 没有固定发行方,数量恒定,技术上偏向通缩。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我们可以总结,相对于传统标准化金融产品以及货币,理论上加密货币所有权更加明确(区块链无法篡改),交易速度更快(分布式记账),交易成本更加低廉(无需交易中心统一处理,只需要矿工付出电力和算力),对于信用背书依赖更少(完全建立于区块链的数学机制之上),更加隐秘(点对点交易无需联网和第三方认证)。

 

当前阶段,加密货币价值收到市场情绪影响十分严重,举例来说:比特币的价格曾因特斯拉公开宣布公司购入比特币而一日之内飙涨14.2%;狗狗币也曾因为马斯克在综艺节目上的偏向性发言日跌40%;LUNA币凭借编制的概念空手套钱,价格忽而涨到120美元,忽而跌至0.00015美元。

 

上述案例无不证明将使用者心理做为加密货币金融特征的一部分的必要性:

 

1. 由于隐私性强,自然而然地会被使用在黑色产业交易上,容易引发使用者的侥幸心理;

2. 由于发行简单且无需主权背书,发币者鱼龙混杂且多为精通人性的宣传大师,加密货币使用者容易表现出“信徒综合症”的症状;

3. 由于加密货币交易速度快,所有权明确,交易成本低,价格波动幅度大,使用者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投机心理;

4. 由于具备货币属性,往往与政治脱不开关系,容易吸引和加强投资者对于政治事件的敏感度。

 

总的来说,从类别上看,加密货币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与股票市场参与者差别不大。但是,从程度上看,由于加密货币是高科技新鲜事物,且目前监管空白较多,其心理特征将促使参与者做出相较于股票市场参与者更加夸张的行为。

 

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

 

于2021年比特币市值超过万亿美元后,德意志银行评价比特币“too important to ignore”(太过伟大,不能忽视),引起“币圈”奔走相告。

 

事实上早在加密货币出现伊始,金融界就已经开始研究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将产生的冲击。

 

只是由于加密货币出现时间短,且涉及利益巨大,大多数分析员都从技术层面对加密货币进行剖析,而对于使用者心理的分析讳莫如深。

 

一、投行业务、贷款业务

 

根据福布斯2018年就发表的“Blockchain Technology Set To Revolutionize Global Stock Trading”(Eric Ervin)的观点来看,投行业务(承销、承揽、承做等)以及传统贷款业务首当其冲将受到影响。

 

有产业投资或者创业经验的读者应该都有过“融资难”的体会:传统银行融资流程繁复,融资文件“八股文”现象严重,且往往要求项目/公司发起人提供大量担保。

 

并且,由于投资银行、券商等同类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较高,工作强度较大,人员要求专业性高,为了确保收益足以覆盖员工薪资,该类型金融机构往往只愿意承接规模足够大的业务,进一步催生“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依托区块链技术,DeFi(去中心化金融)行业应运而生。

 

所谓DeFi,做为Web 3.0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的定义依然有所争议,但是其精神大体可以被总结为:用户创造、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协议分配利益。

 

有了DeFi的加持,创业者/产业投资人理论上可以绕过金融机构,直接以公司愿景\项目建议书为基础发行一种加密货币,并且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广而告之,从而向“散户”进行直接融资。

 

这意味着,理论上无论项目\公司大小,风险大小,只要投资者认可,发行人就可以在DeFi平台融得资金。并且由于加密货币技术的支持,所有投资都是non-fungible(无可替代)的。

 

这意味着,发行者融来的每一笔钱具体怎么花,都被区块链技术的数学逻辑进行严密监控,投资者只针对项目/公司的业务风险具有敞口。

 

二、交易所业务

 

交易所业务较DeFi业务来说更加复杂,且更具颠覆性。

 

一般的技术革命往往只是影响“舞台”上的“演员”。无论“演员”被要求如何改变,运营“舞台”的利益相关方都不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传统的金融创新,无论各大金融机构如何受到影响,金融市场体系还是以传统形式正常运作的。

 

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却有可能颠覆金融市场体系本身。

 

我们以去中心化交易所巨头“Binance”(币安)为例,胡定核博士所梳理的币安交易所的营业模式如下:

 

提供高速可靠的去中心化交易服务,以收取交易手续费。交易所自己发行一种加密货币币安币(BNB),可作为币安交易所交易相关费用的支付方式。如若使用BNB支付币安交易平台交易手续费,最高可获得50%的折扣。BNB的发行总量恒定为2亿个,Binance每个季度将拿出20%的利润回购并销毁BNB,直至销毁1亿个。回购回事BNB通缩,理论上BNB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回购能使比价上涨。

 

理论上,由于交易所的存在,各种加密货币之间的汇兑有了平台,也为前文中所说的DeFi业务创造了一个二级市场。由于交易所本身也会发行一款加密货币,交易所不仅可以在法币市场进行融资,也可以在加密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这使得交易所理论上可以脱离法币框架,创造一个监管以外的独立金融体系。

 

与加密货币持有者接触较少的读者可能认为笔者在夸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颠覆性意义。事实上,随着不同加密货币之间的流通性的提升,现在已经有一群带有“币本位”思考模式的加密货币投资者。

 

这类投资者并不会将加密货币兑换为法币以“入袋为安”,而是相信加密货币的自有价值并选择长期持有。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加密货币就是金融牌桌上的黑色筹码,只要手里还有币,游戏就可以无限的玩下去!

 

为什么要做这盘肉?

 

在分析怎么吃到肉以前,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顿肉值得我们花这么大功夫去烹饪,也就是这顿肉到底好吃在哪里。

 

换言之,我们在研究我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应该在这次加密货币的“闹剧/革命”之中做些什么以获得风险可控的回报之前,也要先论证一下为什么加密货币及配套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值得我们付出一些成本去抓住。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赵燕菁曾在其论文《中国土地财政的历史、逻辑与抉择》中系统论证过:一个国家经济的和平崛起是离不开信用扩张的。而在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过程中,维持信用扩张并保持主权不被国际金融机构所僭越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是以土地做为信用扩张的抵押物,而其他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手段影响我国土地价值。

 

同时,他又在发表在《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的署名文章《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中对于对于中国继续依赖土地财政进行信用扩张做出了悲观判断:“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纵然在数学关系上可以互相替代,在现实里的经济活动中,资本融资收入和运营性现金流是不可互相替代的。而加大土地财政力度代表着扩大资本融资收入,也意味着加大利息指出,而利息支出会使运营性现金流降低,从而影响“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

 

上述两篇文章代表性地揭露出了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即:如果经济扩张离不开信用扩张的假设成立,在世界负债端欧美国家经济低迷且积极推动与我国“脱钩”的前提下,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前提下,下一个经济爆发点在哪里?

 

研究上述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来说主要有两个解决思路:1.加强人民币国际地位;2.加强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建设中的话语权。上述两个解决思路不仅有学术界的理论背书,更在我国实际外交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思路1:

 

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银行协会于2022年10月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2022)》,报告显示,从货币的收支、储备、外汇交易等各个角度来衡量,人民币全球地位稳步提升。人民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五大常用货币、全球外汇交易第八大常用货币。

 

近期,由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果,人民币获得了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际巨头的背书支持。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上述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可以给中国的提供的帮助在短期内还是难以超越欧美国家。美元、欧元、日元等传统主流货币依旧是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欧美日韩等国的硬通货。

 

并且,美国向来注重保护其国家的货币霸权。在目前的高压政治环境下,想要将人民币的影响力在欧美日韩等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进一步深化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既然既然从“演员”化身为“角儿”是高成本的,学者们又开始在“舞台”的经营权上做起了研究。

 

思路2: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G7国家主导。而在实务操作中,美国及其盟友对上述三大体系的拥有几乎决定性的影响力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的二十几年间,我国推出了上和经济组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重量级措施,使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建设方面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然而,美国及其盟友同样懂得国际金融秩序话语权的重要性,并通过媒体、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为中国继续推广国际金融秩序建设制造阻力。相信拥有英语阅读能力或者从事国际业务经验的读者对于大量外媒形容一带一路为“债务陷阱”,以及亚投行为“失败的倡议”早已司空见惯。

 

有了上述的背景,相信读者会同意如下观点:如果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上述两个思路所面临的客观难题,那么投入资金和人力去参与到加密货币/区块链的技术革命当中是值得的。

 

这盘肉怎么做?

 

笔者认为,如果国家选择对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进行妥善利用,我们完全有机会在面对较小国际舆论、政治、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在其他国家没有管辖权力的中国境内建立一个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交易秩序。

 

根据胡定核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来看,所有国家的政府对区块链技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是接受和认同的。他们都认为区块链可能在社会治理、经济管控、产品溯源、防伪、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币数字化、存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鉴于上述背景,如果我国此时在国内首先推动区块链而不是加密货币相关的基础建设,其他国家是没有什么进行舆论战的空间的。而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他国家更没有资格对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基础建设投资进行干预。

 

根据胡定核教授梳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的基础建设有三个“硬”前提:1.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装机;2.强大的机械运营维修能力;3.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及5个“软前提”:1.公众接受度高;2.媒体端正确引导;3.杜绝资本操纵;4.消息面理性;5.政策面可预期。

 

提出三个硬前提是因为:无论是任何加密货币,都需要开采者首先购买矿机,其次要有运维人员去维护各类设备(如高速网络光纤、矿机等)的正常运行,最后就是要有稳定的电力来持续生产加密货币。

 

事实上,在2021年到2022年间我国各级发改委频繁颁发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和政策以前,中国比特币挖矿算力曾一度达到全球75.5%。

 

目前我国西南部还有大量闲置矿机未被妥善使用,一旦政策面对挖矿等行为的管控稍微松绑,我国将可以以较其他国家低的多的成本迅速占领“算力高地”。

 

提出五个软前提的原因: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本文梳理加密货币的金融特征的部分的时候应该不难发现,目前普通群众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态度仍旧不够理性。一个涉及到民生基础的技术,如果在普通民众对其还只能进行非黑即白的情绪化讨论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广,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政治后果将会十分巨大。

 

目前的客观情况是:许多骗子们早已把魔抓伸向了地县乃至乡镇,他们以各种新奇的山寨币、挖矿基金、云挖矿的新概念为幌子,使用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行骗手段,害得很多民营企业家和个人家破人亡。可以说,就算政府没有打算进行区块链的技术建设,推动5个软前提也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

 

综合考虑来说,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制度优势,我国已经具备了上述三个硬前提,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推动五个软前提的成本更小,效率更高。

 

这盘肉怎么吃?

 

无法创造现金流的基础建设投资是不符合内涵式发展的精神的,区块链基础建设创造现金流的具体措施如下:

 

依托我国完善的区块链技术基建,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去中心化交易所、融资平台以及智能合约平台,并向全球使用上述平台的用户收取相较传统交易所和融资平台更加低廉的服务费用。

 

由于区块链技术为去中心系统,全球4亿2千万(其中72%的拥有者年龄为34岁以下,71%为大学或以上学历水平)高学历、低年龄的加密货币使用者中的一大部分人就算听到负面舆论,也会基于理性判断,将手中的项目、现金以及加密货币投入到在我国法律体制下成立的正规交易所和融资平台中。

 

去中心化交易所和只能合约业务由于已经较为成熟,在此不做赘述,由于融资平台为笔者原创,在此概述一下其运营模式:

 

融资平台业务按照风险偏好不同分级并根据不同分级分别颁布参考预期收益率;融资平台业务的使用者则需要进行KYC认证(账户持有人信息审查);在平台上进行融资采用报备制度。

 

融资者需要在融资平台上上传融资项目收益测算、项目介绍书、可行性研究等投资决策参考资料;平台不对上传的投资决策参考资料的内容及格式做硬性规定;融资者需要明确款项的使用目的,以及提款的每一个节点,并对每一个节点设置明确的提款前置条件;如若资金不足以完成当前节点的商业目标,融资者可以在该节点下开创子节点继续融资。

 

完成项目报备后,剩余的步骤完全由区块链的数学逻辑运行。如果项目融资失败或者完成却还有结余,剩余的资金将自动退还给各个投资人。

 

从长期来看,如果全球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融资平台以及智能合约平台的使用者对我国所提供的服务形成了习惯,并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很有可能如同白芝浩在《伦巴第街》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户由于已经习惯于银行(区块链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票据业务服务(区块链相关服务)从而将自己手中的现金(法币、加密货币)也存放在银行(区块链服务平台)之中。

 

同时,由于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质,就算面临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硬脱钩威胁,我国依旧可以使用加密货币为交换媒介以获取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法币或是直接购买其科学技术相关标的。

 

从更长期来看,如果全球对于加密货币的讨论趋于理性,这些交易所、融资平台以及智能合约服务平台也可以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并可以以这些加密货币为抵押物在法币系统中进行法币融资,以融资所得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

 

关于加密货币的恐惧

 

对于私人使用者来说,加密货币是革命还是骗局更多是一个审美判断。但是对于政府当局和决策者来说,任何判断都不得不更多地偏向从理智出发。

 

无论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多么美妙,只要政府当局对这种技术抱有恐惧心理,这项技术的推广就是难以完成的。

 

目前根据笔者观察,各国政府对于加密货币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其去中心化的特质:试问如果加密货币替代了法币,那么失去了铸币权的政府岂不像是失去了獠牙的老虎?

 

笔者认为这种恐惧完全是多余的。

 

目前加密货币市值之所以会产生爆发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所呈现的资产特征,而赐予加密货币资产特征的却是法币系统本身:加密货币是以法币为计价单位的。

 

如前文所述,加密货币的稀缺性和价值来源于其具备通缩偏向。如果加密货币彻底革了法币的命,没有了计价单位,也就不存在所谓通缩偏向了。

 

试想一天如果挖矿行为不再有利可图,还有谁会维护加密货币系统呢?

 

综上所述,如果加密货币体系尝试将法币体系彻底消灭,其结果将是两败俱伤,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人性角度出发,加密货币体系都没有彻底消灭法币系统的动机。

 

(本文首发启元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