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感悟。【之二】


  

  走进乾州西北方向之乾陵,笔者有一首七言藏头诗曰:[乾陵感悟]

  乾州北方风水范

  陵地高耸祥云间

  感动上神逾千年

  悟道袁李剑指关

  话说乾陵, 笔者在这里写出四个关键词:大西北;跋涉;感悟;乾陵篇. 大西北: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大西北之总面积,约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大西北总人口约为全国的十四分之一。大西北战略地位重要,这里是中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寻古问今的好地方。 跋涉: 爬山涉水。形容旅途之艰苦.我曾经好多次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跋涉数月之久,为得是感悟大西北的风土人情,为得是探究汉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有一个深信不疑的人生理念,那就是:文学,一直在路途上.这一个路途上,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地理的.我一直走在我的生命的路途上,这同时也是一条文学的探索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种诗意召唤,不停的撞击我的美好的想象力.我喜欢在中国的土地上行走,我更加喜欢在大西北的山水之间跋涉,因为大西北之博大的胸襟足以容纳得下我的身躯.阅读大西北,就像读一本厚重的历史大书,能够感悟人世间的哲理,能够感觉我们的天人合一的跳动的脉搏.大西北的那些肃立的连绵起伏的群山,那些山青叠翠的八百里秦岭,那些黄沙漫天的古丝绸之路,那些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那些无垠的戈壁荒原,所有的大西北景物,都在吸引着我诱惑着我.

  在西北的某一天,我登上乾陵之梁山主峰,登临极目,感觉心神旷达. 感悟: 是对于一种事物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感悟的表现形式,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感悟来源于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承载着千年汉唐文化,负载着秦砖汉瓦的古城西安,令我们为之自豪.长久地跋涉在黄土高原,穿行在八百里秦川,行走在渭河平原之上,心中无限感慨。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记住自己的根系自己的祖先.你的故乡,便是你的根,便是你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在农耕文明之时,大西北应当是相当富足的.古之秦地,关中平原,在此登高一呼,能够纵横四野八荒,此处乃是天下一统之源泉也.你迎着早春的寒风,行走在大西北山岭起伏的道路上.你看到,一轮朝阳正在徐徐升起,正将其斑斓的色彩挥洒在大西北的山川之中. 这里是海拔047.5米之梁山,这里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之乾陵.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在大西北广阔的大地上,有一组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名曰: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中国古代史上,每一位皇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划自己身后之事,武则天亦不例外.武则天是个女皇帝,她担心自己死后,有些人打她的陵墓的主意.因此,武则天专门找风水大师袁天罡和另一个风水大师李淳风,让他们来为自己的陵墓选址.在古代,皇帝陵墓的风水,必须是天下最好的,必须要恩泽皇家之后人。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中国相术大师。益州成都人。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袁天罡懂得"风鉴",凭借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袁天罡称骨歌》等。袁天罡乃隋朝雅士袁守懿次子,原籍四川省江津县秦家坳乡,后辗转游走于长安洛阳等地,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李淳风(602年-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岐州雍县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 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己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17岁,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著名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传说:武则天命令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个人去选址,武则天想在他们选的地址中,选择一个更好的.李淳风耗时九九八十一天,在选址的地方放了枚铜钱.李淳风选完后,袁天罡再去选址.袁天罡耗时七七四十九天,他在选址的地方插了一个银钗.巧合的是,银钗插在了铜钱上,因此,后人都传说,袁天罡能力超过李淳风。 其实,在笔者看来,李淳风比袁天罡的道业,更胜一筹.为啥如此定义?且听笔者叙述.

  唐贞观七年,李淳风陪同太宗在大兴宫中散步。 太宗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理,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得传者何代?卿为朕历历言之。" 淳风曰:"欲知将来,当观已往,得贤者治,失贤者丧。此万世不易之道也。" 太宗曰:"朕所问者,非此之谓也。欲卿以术数之学,推我朝得享几许年?至何人乱我国家?何人亡我国家?何人得我国家?以及代代相传。朕欲预知之耳。" 淳风曰:"此乃天机,臣不敢泄!" 太宗曰:"言出卿口,入朕之耳,惟卿与朕言之,他人皆不能知也。卿必为朕言之!" 淳风曰:"臣不敢泄漏。" 太宗曰:"卿若不言,亦不强,试随朕入禁宫。" 于是淳风侍太宗登高楼。 太宗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卿可为朕言之?" 关于「武曌篡唐」: 淳风曰:"乱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侧。三十年后,杀唐之子孙殆尽!主自不知耳。" 太宗曰:"此人是文是武?卿为朕明言之,朕即杀之,以除国患!" 淳风曰:"此乃天意,岂人力所能为耶!此人在二旬之上,今若杀之,天必祸我国家。再生少年,唐室子孙益危矣!" 太宗曰:"天意既定,试约言其人!" 淳风曰:"其为人也,止戈不离身,两目长在空,实如斯也!" 太宗曰:"乱我国家何人能平之?" 关于「狄仁杰协助李显复唐」: 淳风曰:"有文曲星下界,生于卖豆腐之家,后来为相。自能平之。" 太宗曰:"此人何姓?" 淳风曰:"天机不可泄,泄之有殃。" 太宗曰:"此人平后可治乎?" 关于「韦皇后乱政」 淳风曰:"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五者乱之。幸有五天罡下界平治。" 太宗曰:"此后可太平乎?" 关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淳风曰:"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于尧舜,后二十四年又有乱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杨而生,遇郭而止。" 太宗曰:"何人平治?" 淳风曰:"光子作将,然后平治。" 太宗曰:"此后可太平乎?" 淳风曰:"越五十年,稍稍太平。后六十年,混世魔王下界。日月生于面目,杀人无数,血流成河。幸有独眼龙平治之。后又树挂拐尺者乱之,此时天下荒乱,人民饥饿。"

  李淳风(602-670),唐朝初年在朝为官48年,精通天文、数学、历法、阴阳等学问,在这些方面也颇有成就,有不少著作。李淳风以其预言而闻名于后世。中国古代有很多通晓风水玄学的能人异士,李淳风就是其中之一。 李淳风是岐州雍人,现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李淳风的父亲李播,隋朝时曾经弃官入道,后来钻研道学、方志、天文等. 李播的研究,对于李淳风的影响是极大的。李淳风从小聪慧,博览群书,他对天文、历算、阴阳等方面有悟性极高。李淳风9岁时,从陕西去河南拜一道长为师,学习方术.李淳风十七岁时,回到家乡陕西。后来,经过好友推荐, 李淳风成为了李世民的谋士,参加了灭隋兴唐战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秦王,李淳风成为其府上的参军。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李淳风受到重用,被授予太史局将仕郎一职。太史局负责管理天文、地理、历法等事务,这正是李淳风的爱好,因此,他如鱼得水,尽显才干。李淳风编订并注释了十部算经,成为唐朝国子监的数学教材.李淳风编成新的历法,唐朝皇帝下令实行. 李淳风设计制造新观测天体的浑天仪. 李淳风撰写《五代史》之中的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后并入《隋书》. 李淳风研究星占学、气象学等,著成《乙巳占》.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有关异人的传说,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问题:人都是要死去的。异人应当怎么死?才能够不打破原来美好的神话?佛教高僧一般是坐化,比如那个扫地僧,“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念着偈子,他就断气归天。道家关于死后成仙的传说更多。五斗米道之中,有兵解、水解、火解、杖解种种。刀砍谓之兵解,溺死谓之水解,如此等等。明明是死去,却要当作成仙,堪称“死”要面子。同样的关于死传说,被后人附在李淳风身上。有人说,李淳风是被太宗皇帝鸩死的,因为皇帝怕李淳风泄露天机。帝王对于术数,有一种又敬又怕的情结。帝王一方面指望自己长生不老,另一方面又担心别人知道了其中秘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能者为我所用,固然好,倘若不能用,则必须除却。这个说法,其实极不靠谱。为什么呢? 史家的记载很简单,“(淳风)以劳封昌乐县男。奉诏与算博士梁述、助教王真儒等是正《五曹》、《孙子》等书,刊定注解,立于学官。撰《麟德历》代《戊寅历》,候者推最密。高宗总章三年(670),自秘阁郎中复为太史令,卒。”李淳风生于公元602年,死于670年,封男爵,最终病死于太史令任上,这就是李淳风的归宿。唐代人平均寿命,为50岁左右.李淳风寿数68,应当属于比较长寿的人。李淳风去世之前的公元649年,比李淳风大三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寿终正寝,其寿命正好50周岁。死人是不会从坟里爬出来下药的,所以传说并不可信。自始至终,李淳风都在勤勤恳恳地编书写史搞科研,干着太史令的差事.李淳风的做官经历,从太宗到高宗,整整48年,堪称鞠躬尽瘁。

  因山为陵,就是以自然界的大山,为其陵墓.山头变作自家的坟头,只有古代帝王,才有如此的海量大气魄.自战国至西汉,帝王坟墓多起土为冢.封建帝王耗费巨资,驱役民力,修建陵园和地宫,其本意在于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陵占据整个梁山山峦,外城一直延伸至山底.据史书记载乾陵面积为”周八十里”.规模宏大的乾陵,仿照唐代京城长安的布局,乃是古长安的一个缩影.陵园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墓,位于皇城中心点.陵墓四周环山板筑城墙,其范围统括梁山主峰.城墙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度1582米,西墙长度1436米.皇城城墙接近于正方形,四面都有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皇门,西为西皇门.朱雀门外司马道两边设置排列整齐的巨型石雕一百多件.乾陵的陪葬墓一律置于陵墓之东南部,星罗棋布,象征臣民居住区,永久地陪伴皇帝和皇后. 我来到山底下,沿着新修的石阶登上陵区,就来到乾陵石雕的集中地:司马道.司马道是由乾陵外城进入皇城的主干道,110多件巨大石雕对称地排列在司马道两边.司马道由南向北按排列顺序有: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使者五对,侍卫将军等石人像二十尊,述圣碑,无字碑各一通,王宾像六十一尊,如此等等.

  二.

  这里有一首题为[乾陵怀古]的七律,作者是梁蔚园,抄录于下:

  乾陵古迹已千年

  不说高宗说则天

  帝后威严从昔显

  姑婆名号至今传

  岂因风雨多灵验

  莫怪阴阳恒颠倒

  历代山陵穿掘尽

  如何此地独能全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戊戌年,有一个人到甘肃陇西做官,路过乾州.此人听当地人说过,路过武则天陵之时如有不恭敬话语,常常遭到雷雨报复.这个官员不信,他写了一首诋毁武则天的诗.他走不多远,雷雨大作.此人再过乾陵,他又做诋毁诗一首,又遭到雷轰雨淋.当地人将乾陵称之为"姑婆陵",乃是一处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也. 据传说,武则天还在襁褓之中时,袁天罡见到其母杨氏,马上说她“法生贵子”,杨氏召二子元庆、元爽,请天纲看相,天纲说:“官三品,保家主也。”又见武后之姊韩国夫人,天纲说:“此女贵而不利夫。”此女后嫁给贺兰越石,果然早寡。武则天乃杨氏所生第二女,尚在襁褓中,由保姆抱出,其服饰似男儿,天纲仔细观察她的耳目,惊呼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袁天罡善知他人的寿天穷通,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武德初年,高士廉曾经问过他:“您最后会当上什么样的官?”天纲说:“我于今年夏天四月,气数就已尽了。”果然,天纲如期而逝,当时他正任火井令。 袁天纲的相术水平,可谓精深莫测,其所观必是准确有据,不以虚言. 武则天说:“听说袁大师你会亡夫荫妻之术,请你给陛下找个真龙宝地,以荫蔽我既寿永昌!”袁天罡说:“咸阳有个梁山,此山有座双乳峰,可于此处为李治修陵墓,让李治葬于此,你以后贵不可言,你必是独一无二的。”武则天问原因,袁天罡叹气说:“此峰乃至阴至纯之地,葬之必阴盛阳衰,主女人登大宝。”武则天闻言,大喜,重谢而去。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把李治安葬里面了。说来果然灵验,才把李治弄到双乳峰没几年,武则天就把唐宗室里的男的搞的七零八落。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2月27日,即唐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的家庭对于她的一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武士彟,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的开国功臣,卓有政绩的高级官员,女皇武则天的父亲。 武土彟青年时期。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又曾和同乡许文宝经营过木材生意,“因致大富”。

  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武士彟是个读书识字有政治抱负的人,而不是以致宙为目的的一般商人。隋朝来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并州和全国一样,到处爆发了农民起义。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深沉行人略”的武土彟,弃商从戎,在太原做—名队正。 武上彟的发迹,与他结认并忠诚李渊,李世民父子有直接关系。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遣世袭贵族唐公李渊为并州、河东抚慰大使,镇压今山西境内的毋端儿、历山飞等农民起义军。李渊初到并州,“行写于汾、晋”,就和“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建立了联系,并经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第二年,李渊做了太原留守(太原地区最高长官),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当时,人民到处起义,声势浩大,武士彟规劝李渊起兵,并进“兵书及符瑞”。李渊表示:理解他的好意,如果将来取得成功,“当同富贵耳”。当时李渊是太原地区最高长官,武士彟是其下级官吏,他们竟敢一起讨论十恶不赦的“谋反”之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深厚的了。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李世民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遂命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召募士兵,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并表示要按查此事。由于武士彟的劝说,王威、高君雅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为李渊消除了起兵的障碍。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建立大将军府,武士彟为大将军府司铠参军,并随唐军西行进入长安。唐朝建立后不久,李渊对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为二级功臣,并给予他以犯罪免死的优待。 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则天美貌如花,随即下令招入后宫,立为"才人".这就是武才人的发迹的开始.武则天从14岁到26岁的时间之中,一直居住在后宫里,她按照宫里的规矩读书写字吟诗.武则天在这唐后宫里,练就一手好书法和严谨缜密的统治思想,为其后来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李治自从8岁时母亲去世,就一直待在后宫.自从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之后, 李治作为太子侍奉父皇就住在相邻的宫苑内,李治与武则天的接触机会日趋增多.武则天很快地就得到李治的青睐,他们之间有了比较深厚的感情.

  公元627年[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武则天由于没有子女,以致被剃度落发为尼,被送进感业寺,开始一种青灯梵钟的清苦生活.过了一年多,28岁的武则天,再一次被唐高宗李治招入皇宫后院.武则天第二次进后宫,费尽心思讨好高宗皇帝,毕恭毕敬对待王皇后.不久,武则天被封为正二品的昭仪,列入嫔妃之列.在后来的十年之中,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共生下四男二女. 公元655年[永徽六年]9月3日,唐高宗李治敕令,将褚遂良远贬为潭州都督,给予反武派一个警告.

  十月十三日, 唐高宗李治敕令,废黜王皇后,将萧贵妃贬为庶人,其罪名为"谋行鸠毒",其家庭成员群不流放至瘴湿之地岭南地区.十月十九日, 唐高宗李治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初一,大唐长安太极殿举行隆重的册封皇后礼.一品司空李绩主持大典. 公元659年[显庆四年]8月.大唐朝廷许多政事就由武则天参与处理,署司百官奏事上表由她裁决. 公元674年[上元元年]8月,朝廷正式宣布,皇帝称"天帝",皇后称"天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夫妻双双使用庄严的称号.武则天成为天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一,迁都洛阳.其二,修订[姓名录].其三,扩充官僚队伍.其四,组织北门学士.其五,建言劝农桑,轻赋徭等十二事.这些意见都反映了武则天公开笼络人心,对于庶民官员都有所让步的主张. 公元680年[调露二年]八月,唐高宗第七子,武后的第三胎儿子李哲被立为太子.李哲这时是一个24岁的青年,他不能在政治上起任何作用,对于母后也没有任何的威胁.

  公元683年[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驾崩,享年五十六岁. 公元684年到公元705年唐中宗李哲恢复大唐国号的二十一年之中,一直是由武则天掌握唐朝的政权.武则天一共改换了十七个年号,从光宅元年一直到长安四年.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宣布改年号为"光宅元年".同时颁布”大赦令”.武则天的”大赦令”,其实就是她的第一步的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将旗帜颜色改为紫饰金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将其母亲追尊为"太后",又建立"武氏七庙".其二,盛赞黎民收络人心,并且减免税赋,遣返宫中妇仆人等.其三,消除弊端惩治腐败.

  就在武则天颁布”大赦令”之后的十几天,爆发"扬州叛乱",起兵的首领是徐敬业.徐敬业借口恢复李贤的帝位,打出"反武"的旗帜,其实李贤已经死了半年多. 徐敬业找了一个貌似李贤的人冒充太子哄骗众人,十几天就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 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距出海口很近,是国内外重要的交通枢纽.从隋唐之后,扬州成为东南军事重镇和新型商业城市,号称富甲天下.徐敬业的军队没有直接进攻洛阳,而是进攻镇江,剑指南京,这就犯下战略错误.武则天从容地从各地调集精锐部队30万,迅速南下镇压叛军. 一份由著名文人骆宾王撰写的[ 讨武瞾檄],呈上于武则天面前.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撰写的[ 讨武瞾檄],其文章之大概的意思如下: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 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骆宾王:乃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早慧,七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早年随父游学于齐鲁一带,有志节,以诗文著称,与当时著名文士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曾在道王李元庆幕府中供职,后又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薄。此间曾随军到过西域,及宦游于蜀滇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因上书言政事而获罪入狱,并贬为临海县丞,乃怏怏弃官而去。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李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他投在李敬业幕下,专撰军中书檄。讨武失败后,下落不明,有说投水而死,有说在灵隐寺出家为僧。 著名唐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乃骆宾王七岁之杰作也.这一位江南神童”才华横溢,却始终怀才不遇。骆宾王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骆宾王过了12年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49岁时,骆宾王终于被录用,当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61岁那年,骆宾王被提升为“侍御史”.他上任不到半年,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成了一名阶下囚。唐高宗李治大赦天下时,骆宾王被释放出狱。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骆宾王已经是62岁的老人,骆宾王一生的理想,都写在[讨武瞾檄]之中,他也为此而玉石俱焚. 这篇檄文,罗列一些武则天的垢病,虽然不是十分确切,但在当时具有极大煽动性质.武则天看过之后,微微一笑,并没有发怒.武则天平静地问檄文作者是何人?当武则天得知檄文乃骆宾王,她反而怪罪朝廷大臣竟然让有才华的人才流落在外.这就是政治家武则天的气度,网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是其一贯的人才战略.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大唐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武则天调动三十万大军,沿大运河南下,连续击破叛军的防线,徐敬业登造反首领在溃逃中被其部下杀害.武则天仅仅用了四十九天,徐敬业十万叛军便烟消云散,除少数人化粧潜逃国外,大多数将士被追捕斩杀殆尽.武则天临朝政权,安全地度过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判乱行动.

  三.

  诗曰:”千古英雄共一死”.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亡. 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与异化过程之中,矛盾的不断运动.死亡:则是机体内同化与异化之一对矛盾的运动的终止。有的人畏忌谈论死亡,他们认为谈这些不吉利.但是,一个准确无误的事实是:生是一切生命的起点,而死亡则是一切生命的终点.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就是回答关于生与死的.哲学三问题乃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人类对于死亡,感觉恐惧,却又无法避免,因而产生了各种应对处理方式。陵墓,是生与死的对接,也是联系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纽带.陵墓将抽象的生死观,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反映着人们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徘徊与感悟。人们把陵墓称之为“阴宅”。“阴宅”:包括建筑营造、壁画雕刻、随葬物品等.那些阴宅之中的奇幻丰富的创造品,给死亡赋予了很多意义。这让人们对于陵墓,不会感到阴森恐怖.陵墓,虽是悲情的一个结尾,却是另一个美妙故事的开始。 “室墓”可以依山开凿,也能用砖石建造,模拟阳间住宅的情景。大型墓葬,各个墓室可分别比定为客厅、寝室、仓厨、柴房、厕所等。人们相信,死者有限的人生终结后,永恒的岁月刚刚开始。 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厚葬之风始于秦汉,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尤为兴盛.唐太宗李世民,把九巎山改作"山陵",从山腰开凿墓室,把生前喜爱的图书字画珍宝等带进墓室.后来,唐代的十八位帝王,纷纷以唐太宗为样板,以天然山峰为坟丘.在陕西关中平原北沿的山岭上,西起乾县经礼泉,富平,泾阳,三原,直至蒲城,连绵几百公里,布满唐代皇陵.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乾陵,位于皇陵线路的尽西端.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的梁山,是一座平地突起的独立山峰,她的两翼有左右两座形同乳房山包拱护.武则天女皇,死于唐高宗之后.所以,在高宗安葬时,为了夸耀大唐帝国的强大,陵地安排尽量铺张.乾陵的石雕,选取名工雕刻.在通向梁山的道路两侧,文武伺臣数量达十对之多,高8米的华表一对.道路两侧,翼马,朱雀各一对,鞍马和御马人五对,高三米三的守门蹲狮一对.石雕中,最令人瞩目的是61位番臣石像,他们身高2米多,但是都没有头部.据说,武则天在唐高宗安葬时,各个邻国和许多少数民族首领派来送葬使者来长安的机会,特令雕工把他们一一雕出列置陵前,以示大唐帝国之威仪.原来,61个番臣像的后面,都有姓名,职位和国籍.后来随着年久与风雨侵蚀,身后的自己,就无法辨识.由于61个番臣像雕刻技术高超,而且写实,我们仅从躯体上就可以看清楚他们不同的民族特征.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何61位番臣像都没有头部?这里有两种答案:其一,他们的头部都是毁于一次历史上有记载的关中大地震.其二,唐末黄巢起义,因为没有找到乾陵墓道口.迁怒于石像,将其头部全部砍下.历史上,乾陵曾经遭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行动.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他们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温韬盗掘了十七座唐代皇陵,唯有乾陵,他们无法盗掘成功.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孙连仲的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乾陵的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后来,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有人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述圣纪碑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乾陵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数座.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四.

  唐高宗李治为父亲太宗李世民过一周年,见到尼姑武则天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靠贩卖木材起家,十分富有,在当地是一个土财主。隋朝末年,武士越结识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当了一名小官。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武士越也参加了,跟随李渊来到长安。由于他善于奉迎李渊,又有参与李唐王朝开国之功,升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就是在这样一个暴发户家庭里长大的,她的家庭和环境,在她的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武则天小时候性格刚毅,喜爱女扮男装。传说有一个相面的给她看相,误以为她是男孩,说:"要是一个女孩,则贵不可言。"她14岁那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长得很美丽,就把她选入宫中,立为才人。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她的为人。唐太宗有匹烈马,性情暴躁,谁也不敢骑。武则天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这匹烈马,但需要三件东西。"太宗问她:"要哪三件东西?"武则天说:"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马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我就用铁锤砸它,还不听话,我就用匕首捅死它。"唐太宗南征北战了大半辈子,是马背上打出来的皇帝,听了这番话,对武则天的这种性格倒也颇为赞赏。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到长安城北的感业寺出家当了尼姑。继位的唐高宗李治又看上了她,不久,就把武则天召回宫里,立为昭仪。后来,唐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同朝中大臣商量,元老重臣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极力反对,高宗犹豫不决,又问李勋。李勋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跟外人商量!"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说得更露骨:"乡巴佬多打了几石粮,都想换一个妻子,何况天子呢!"这样,高宗才打定主意,废掉了原来的王皇后,立了武则天。武则天回到皇宫中武则天原本并不能当皇后。她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女人,而是李治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进宫时只有十四岁。据说,当时她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就像生离死别。小姑娘却满不在乎地说:去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必哭哭啼啼地儿女情长?

  武姑娘被唐太宗册封为正五品的才人,赐号武媚,人称武媚娘。在太宗皇帝去世后按照惯例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年二十五岁。做尼姑当然不是武媚娘的心愿,她的奋斗目标至少也是正二品的嫔,或正一品的妃,还得是受宠的。显然,太宗皇帝并没有给她机会。相反,随着老皇帝的驾崩,她的远大理想也灰飞烟灭,多半只能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一生。在一般的女人看来,这就是命了。武媚娘却是决不肯认命的,她的蜘蛛网也早就悄悄地搭在了一个年轻男人的身上。这个人当然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时间是在太宗皇帝病重期间。皇帝也得遵守礼法。武媚娘既是先帝之妾,又是出家之人。没有正当理由和坚强后盾,重入后宫就是一厢情愿。 这时,一个蠢女人帮了他们的忙。这个女人就是王皇后。王皇后出身名门,又是太宗皇帝亲自挑选,无疑正派贤淑端庄大方,足以母仪天下。然而唯其如此,她在丈夫眼里便未免缺少魅力,床上功夫更是无从谈起。李治虽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并不等于没有性的需求,更不等于他就只能凑合。 不!他还有萧淑妃。这个女人既跟他颠鸾倒凤,也为他生儿育女,正宫娘娘的肚子却始终鼓不起来。 皇后认为,这都是萧淑妃害了自己。 于是,跟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皇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那偷情的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跟小贱人萧淑妃撕咬,以毒攻毒,自己坐山观虎斗。有了皇后的支持,武媚娘很快就如愿以偿。她重新登上了后宫,并迅速升级为九嫔之首的昭仪。 王皇后却得自己吞下苦果。她的主意也许不错,只可惜找错了对象。没错,小尼姑刚进宫时,在皇后面前乖巧得就像一只猫,也成功地让皇帝疏远了萧淑妃,甚至并不像萧淑妃那样独占皇帝。但是她的温顺、她的隐忍、她的一颦一笑都有一个远大目标,那就是取王皇后而代之。武昭仪已经为当今皇上连生三胎,李治也是越来越喜欢武媚娘. 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倒是站在王皇后一边,可惜刚一交手就败下阵来。他们很可能把事情想简单了,也把对手看简单了。他们显然没有想到,李治竟会那么受武昭仪的操控和影响,而且这娃娃犟起来会像一头驴。因此,当高宗皇帝在退朝之后召集秘密会议时,这些人都掉以轻心。 元老派立即举牌反对。 挺身而出的是褚遂良,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 王皇后:1、出身名门。 2、先帝所选。 3、并无过错。 三句话都讲得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尤其是王皇后曾经为先帝披麻戴孝三年,符合大唐律法不得休妻的规定。李治无可反驳,只好不欢而散。

  既要拚智慧又要拚霸气.天平明显地倾斜。武昭仪这边,只有一帮新提拔的小人如李义府、许敬宗之流,加上后宫微不足道的奴仆。高宗皇帝虽然支持她,却软弱无力摇摆不定。王皇后那边则阵容强大,立场坚定的至少有太尉长孙无忌,尚书省副长官右仆射褚遂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门下省长官侍中韩瑗(读如院).只有一个人态度暧昧,他就是司空李绩。李绩是当朝重臣,他的意见有相当的份量。 于是,皇帝不耻下问地向李绩道出了自己的烦恼: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顾命大臣都不同意,是不是该就此止步? 李绩说:这是陛下家事,何必再问外人? 平平淡淡一句话,却立马点醒梦中当局。李绩这个不是态度的态度也等于变相地告诉李治:并非所有的元老重臣都一边倒地反对废王立武,皇帝陛下不妨独断专行。 一言兴昭仪,武媚娘咸鱼翻身。李治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

  五.

  我在乾陵骑马缓缓行走,环绕内城,巡视城郭.春风扑面而来,阳光和谐地照耀在我的脸上,心神分外畅快.这是一个难忘的晴朗的日子,我在乾陵度过了一整天的好时光.我处在历史坐标与现实坐标的交叉点上,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辉煌与失落.我突然记起一首名曰:"乾陵"的五言诗,作者是明代温自知.诗的意境,很能够表达我的此时此刻的心境,诗曰:

  女主踞宏图, 虎视何雄哉? 千秋王气尽, 陵墓空崔嵬. 我今登其岭, 萧萧风怒来; 饥鹞猎旷野, 寒狐叫山隈. 妆阁岂云秘, 翁仲生毒苔; 石兽夜吼天, 霜风日以催. 咄嗟此高阜, 万古云雷埋; 我本侠烈人, 长緝过夜台. 腰下看青萍, 肝胆历然开. 谁使贻妖氛, 民生逢祸灾. 慷慨挥长剑, 坐使鲸鲵颓. 相顾起叱啸, 旦夕风云回.

  [全文完]

  黄盟: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