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技术风险,但不要恐惧ChatGPT


 继续研究ChatGPT,最近聚焦于它冲击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媒体是不是过于夸大了对ChatGPT应有的担忧了,有些人的态度甚至可以用“恐惧”二字来形容了。

 

第一个担忧是失业。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即ChatGPT威胁普通文字工作者、初级代码编写员的工作。以前AI威胁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而现在ChatGPT开始威胁脑力劳动者的工作了。
我认为,AI失业问题是AI发展的最大问题。但是,新科技取代人类劳动、提高社会生产率,并非始自于AI。在马克思生活年间,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就开始了。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机器,而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这个结论今天仍然适用,ChatGPT代替某些白领工作,可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没有幸福感的文字苦役、编程苦役,又可以让生产力提高,没有什么不好。
长远的问题是:人类应该制度性地越来越闲暇。当下的问题是:应该想法帮助受到威胁的白领提高技能,转向新的工作岗位,保证转岗过程能得到足够的社会保障。不应该把失业问题追责到ChatGPT上,而且这种取代过程还有一定的过度时间,起码新技术成熟和落地就需要时间。
第二个担心是教育。这一点是已经看到的威胁,教育界完全没有预案,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比如,学生、老师用ChatGPT写作业、写作文、写论文怎么办,ChatGPT提供的答案比老师还好老师怎么教。
不过,现在许多威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目前,用ChatGPT做高中数学题目,它还是常常出错的。用它写个简单题、论述题还是可以,真正写大篇幅的论文,也还是不行。正经写上万字的综述,它也是做不到的。当然,ChatGPT会很快迭代,后面能力暴增也是可能的。
要看到ChatGPT在辅助学习、辅助教学方面的潜力,现在的问题不用太久就会有应对办法的。伟文说,ChatGPT写作相当于市面上的范文。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用的好,ChatGPT可以成为好的学习工具。现在国家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说明中国教育转型的迫切性,老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评价体系和教育技术等都落后了。
学生们迟早要生活在智能环境中,现在就要学会利用ChatGPT
第三个担心是意识形态。ChatGPT经过预训练,加入人工调节环节,必然会带有价值观倾向。作为知识提供工具,很多人文社科只是本身就有意识形态性,ChatGPT谈论这些问题当然有偏见。OpenAI是美国公司,它们搞的文化产品美国烙印明显,有人总结为“白左”。
不能因为存在意识形态风险,就把ChatGPT一禁了之,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第一,新科技是一种工具,可以与不同的意识形态相结合。我们可以搞自己的ChatGPT,使之中国化。第二,大家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分辨力,并不会ChatGPT说什么就信什么。国内大家搜索引擎主要用百度,难道百度说什么你就信了吗?第三,针对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可以提出专门的针对措施,比如对学生进行专家的使用教育,对其他使用者进行意识形态风险提示。
中西有别,如果泛化和扩大所谓意识形态风险,源自西方的东西都有意识形态性。有人说,互联网就是自由产品。那么,不喜欢美式自由观,可不可以不用互联网呢?显然不行。对于舶来品,去其糟粕、存去精华,规避风险、为我所用,才是最好的应对新科技产品方法。
因此,我以为:警惕新技术风险,但不要恐惧ChatGPT
具体到教育领域,怀进鹏部长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应对ChatGPT冲击的大方向。
ChatGPT的社会冲击力正在逐渐展开,已经看到此类AIGC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包括改变未来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最近的学习,大家想到的一些问题不少:
1.传递知识不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而是会被创新能力培养所取代。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由层级的,就像写论文从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前人观点、批判性分析既有材料再到形成创新性观点。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能力以归纳总结和简单应用见长,以后与搜索引擎融合后会叠加上收集资料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知识传授目标,和ChatGPT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如此培养的学生当然要失业。但是,深度批判性分析,以及创造新知识,AIGC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如何在既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想法,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重心。
对此,学生也得有意识,不能产生新想法、新东西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浪费时间了。记住:并非知识越多,创造力越强。当然,没有基础知识,也没有办法创新。
2.AIGC对文科专业冲击很大,文科教育必须及时做出应对。
文科教育传授的知识,早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了。比如唐诗宋词,为什么要背呢,需要的时候百度一下都有。以前说,文科教育看得到的成果,一是会说会写,二是外语流利,现在这两样都要被ChatGPT“打脸”了。
怎么办?除了创新能力,未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能力,尤其是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生存竞争力同样很重要。无论多么智能,AI始终是机器,在需要人与人交往的场合中永远不可能取代人。除非人类灭绝,否则社会必定会有大量需要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工作岗位。由此,未来人文教育要注重与人际交往的价值观、同理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毕竟大部分的学生未来并不一定以新知识生产为业。
除了工作能力,文科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幸福生活的能力,比如审美能力能帮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认为,机器人越来越多代替人类劳动,我们会有更多闲暇,不会美好生活以后会成为大问题。
3.应该工具论地看到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对新科技的技术实体论。
ChatGPT自带价值观,不等于大模型技术本身有价值观,它的价值观来自网上的材料以及工程师的调整。我大致赞同马克思的技术工具论立场,但认为它要适应新科技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对ChatGPT的意识形态忧虑,就是典型的技术实体论,即某种技术带有某种价值观,是无法改变的。
AI是一种工具,有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应用得好效果好,应用得不好效果不好,不能说AI注定对教育有利或不利。用得好不好,责任在使用者,不在AI。新科技不能成为所有问题的背锅侠。ChatGPT技术也一样,我相信它能够很好地运用于中国教育场景,帮助我们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
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好,都应该对新科技持有积极的态度。相比学生,现在的老师尤其文科老师落后新科技发展很大。
4.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也不应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在传授过程中训练思维和认知能力。
在知识学习中,可以训练人的观察、记忆、理解、总结、分析、推理、提问、想象、表达和批判等各种各样能力。应该以分解能力的提高为线索,来组织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记忆只是其中之一,分解能力的发展要全面。
当然,这会对应试教育冲击很大。如何评价各项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举例来说,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我以为能够催生新想法的问题是好问题,可这不好评价。目前,能合格地如此去教、能合格地如此评的老师就很少。
无论如何,随着AIGC、搜索引擎等越来越发达,教育中的记忆中心论可以休也。
暂时说这么多,下面研究出什么,再与诸位交流!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