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永谋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机器人能有真正的情感吗?


 为写《智能革命之后的世界》,最近在集中思考AI情感或情感机器人的问题。这几天比较了一下AI情感与AI道德。

  现代智人的良心是4万年前跳跃式演化的结果,而之前是没有道德感。与克罗玛农人竞争的其他人种,似乎没有道德行为。进而言之,智能并不意味着道德,无道德的智能当然可以存在。即使在地球上,有道德的智能生命适应性增加而在竞争中获胜,但这并不代表在其他环境中道德智能更有竞争力。很可能,人类作为道德智能占据地球,只是偶然性的事件。如霍尔丹的思想实验,如果地球演化重头再来一遍,今天地球生物的局面不会再现。

  相比道德而言,人类的情感更为复杂,因为它不独为智人所独有,起码在哺乳动物身上表现...

Read more

AI对齐可能吗,又有什么用呢?


  OpenAI“宫斗”大戏,让AI“对齐”(alignment)一词不胫而走。好多人认为,奥尔特曼这样的邪恶资本代言人,压制坚持对齐的正义科学代言人苏茨克维,我们要站在正义的一方。

  事实果真如此吗?可以想象,公众难以理解复杂问题,总希望事情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可是,通过对齐操作,AI发展就能符合人们的需要、不背离人类的意图了?真有这么神奇吗?

  质疑AI对齐的可能

  何为对齐?它在机器学习尤其是大模型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人机对齐》一书认为,“如何防止这种灾难性的背离——如何确保这些模型捕...

Read more

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中国后来居上


 1020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发各界尤其是产业部门的广泛关注。《指导意见》开篇即高屋建瓴地判断,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所谓颠覆性产品,不仅是说某种新科技产品能迅速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更是指它具有带动和主导上下游快速变革的“生态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活动迅速变迁,最后“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因此,《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置于经济增...

Read more

“科学人”崛起:智能革命推动身心设计吗?


 传统观念认为,当六亿神州尽舜尧,理想社会自然到来。21世纪之交生物工程和人类增强技术的迅猛推进,尤其是智能革命的兴起时,新科技的伟力不仅昭示于自然改造中,而是深入到智人的改造中——我称之为自觉的身心设计——理想主义者们将完美智人梦想实现的希望寄托于新科技之上。

智人的身体与灵魂可否用新科技改造,应不应该用新科技改造?在大规模的身心设计实施之前,必须要对身心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1.从身心选育到设计


 

虽然一...

Read more

算法是不是法?算法优生学还是劣生学?


 将algorithm译为“算法”,是一件有趣而意味深长的事情。

 

 

什么是算法?汉语的字面意思是“计算的方法”。实际上,“算法”指计算机通过给定指令完成相应任务的有限操作步骤及应用程序,属于计算机软件中的某种程序性范畴,由此算法毋宁翻译为“算程”“算序”。
Algorithm是什么意思?网上有人已经做过词源学考察,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的音译。起初,这个词是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Muḥammad ibn Mūsā al-Kh...

Read more

马斯克呼吁暂停开发AI,炒作还是“嘴炮”?


  内容要点

  1警惕AI发展,防止AI失控,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科技领域的“政治正确”;

  2在严防人类自我灭绝的问题上,很多风险如核大战、气候变化、致命病毒传播、生物科技滥用等要排在超级AI之前;

  3AI可能导致各种社会风险,学界早已指出,各种应对建议也早被提出来,现在的问题是根据国情落实AI治理措施,不是暂停研发;

  4如果不做政策上的总体安排,ChatGPT肯定会导致大量“AI失业”,反过来“AI失业”又会阻碍ChatGPT的进一步应用。

 

  文 /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Read more

区块链仍是一种现代性技术


 V神”布特林是以太坊的创始人。《权益证明》是一本文集,收录他对区块链的思考,总结他创立和发展以太坊的思路。这本书的技术性较强,直指区块链运行的底层逻辑,即布特林所谓的权益证明机制,适合有志于深研区块链的人士细读。说实话,我毕竟没有专门研究区块链,读起来也是半懂不懂。

再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触是:治理或制度问题,直接深埋于区块链的运行中。也就是说,区块链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密码学或记账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群体的互动机制,尤其是群体信任与群体决策。并且,此种设计完全不是停留在哲学、伦理学层面,而是非常之细节化、程序化、操作化或技术化。
因此,在我看来,区块链发展是2...

Read more

“终结者”进化:美国人如何想象机器人?


 好莱坞喜欢拍摄科幻片,科幻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样式。仔细研究一下,最近30年,在美国科幻文艺中,批评新科技的作品即所谓科学敌托邦文艺,更为流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直接就是,当代美国科幻不是乌托邦的,而是反乌托邦的。

美国科幻影视作品的主人翁要不出生复杂,比如是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克隆人(《冲出克隆岛》)或者克隆人与人繁殖的第一个人(《银翼杀手2049》),要不遇到罗曼蒂克的挫折,比如爱上机器人(《机械姬》)或人工智能(《她》),要不就是为所居住的社会制度感到深深的不安(如《华氏451》、《高堡奇人》),要不干脆就是在一个即将毁灭或已经毁灭的世界中挣扎(如《我是传奇》、《机...

Read more

警惕新技术风险,但不要恐惧ChatGPT


 继续研究ChatGPT,最近聚焦于它冲击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媒体是不是过于夸大了对ChatGPT应有的担忧了,有些人的态度甚至可以用“恐惧”二字来形容了。

 

第一个担忧是失业。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即ChatGPT威胁普通文字工作者、初级代码编写员的工作。以前AI威胁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而现在ChatGPT开始威胁脑力劳动者的工作了。
我认为,AI失业问题是AI发展的最大问题。但是,新科技取代人类劳动、提高社会生产率,并非始自于AI。在马克思生活年间,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就开始了。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机器,而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Read more

激进环保主义者搞个新国家,会怎样?


 《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生态主义电影,充斥着强烈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情绪。它构想了一个生态和谐的星球潘多拉,生活着与山川河流、动植物为友的纳美族人。与之相对,地球和人类则生活在消费社会的另一极,崇尚人类中心,把自然作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把纳美人视为野蛮落后的原始人。


电影集中于双方的战争,对纳美社会描绘不多。我很好奇它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是某种生态理想社会呢?同样的社会在《异星战场》(John Carter2012)中,也有出现,即索丽斯为代表的希雷姆城文明。


从科学方面看,类似生态乌托邦某些方面很落后,比如在武器研发上,在某些方面则可能很先进,比如利用风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