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发各界尤其是产业部门的广泛关注。《指导意见》开篇即高屋建瓴地判断,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所谓颠覆性产品,不仅是说某种新科技产品能迅速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更是指它具有带动和主导上下游快速变革的“生态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活动迅速变迁,最后“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因此,《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置于经济增长的枢纽位置,极大地鼓舞相关产业、科研和投资领域的机构和从业者,势必很快在国内掀起进军人形机器人的热潮。
迄今为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经过4个发展阶段:1)1969年至1995年的缓慢静态行走阶段,以早稻田大学的人形机器人Wabot为代表;2)1996年2015年的连续动态行走阶段,以本田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simo为代表;3)2016年至2020年的高动态运动性能阶段,以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tlas为代表;4)2021年至今的初步商业化落地阶段,以亚马逊公司的Digit、优必选公司的Walker和特斯拉公司的Opitimus等人形机器人为代表。很多人都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到了它的“Ipone时刻”。
众所周知,机器人并非新产品,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已有数十年之久,但人形机器人一直不是机器人的主流。显然,机器人造成人形,在按照人类身形打造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会广泛。所以人形机器人发展滞后并非它不必要,而是因为机器人要造成人形非常复杂,而且成本很高。尤其是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交流,对于人形机器人尤其困难。最近,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爆火,为解决人机使用自然语言沟通的难题带来曙光。至于人形机器人其他相关技术,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人形机器人已经处于落地量产爆发的前夜。
相比日美等先发国家,中国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较晚。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后来居上,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深厚。截止2023年5月31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上均全球第一。并且,作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具有独立的工业制造体系和产业链,已经涌现一批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研发的制造业企业,为量产人形机器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国内科技龙头企业如华为、腾讯和小米等都已加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期待,2024年将成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元年”。
《指导意见》篇幅不长,但提纲挈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指导意见》科技研发意见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两方面。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伺服控制、人工智能和运动控制3个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指导意见》针对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提出3条非常专业的意见,即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品开发方面,《指导意见》针对重点产品也提出3条非常专业的意见,即打造整机产品,夯实基础部组件,推动软件创新。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研发将融合诸多前沿技术如大模型、元宇宙、脑机接口等,特别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模式。
在产业落地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拓展场景应用和营造产业生态两方面。在应用场景方面,《指导意见》提出3条意见,即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优先在C端尤其是制造业场景应用,逐渐推广到C端场景应用,切实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国家大政方针。而《指导意见》特别强调通过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以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来营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与近三十年来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越来越集成化、平台化、生态化的趋势相一致。
在支持保障方面,《指导意见》考虑得非常全面,尤其突出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指出要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撑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这肯定会给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大的动力。11月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机器人创新产业园正式成立,诸多国内科技巨头持股,拟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等5大重点任务攻关。
近年来,在新科技研发和应用的过程中,科技风险和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样,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在“指导思想”中,《指导意见》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在“强化支撑能力”中专门阐述如何加强安全治理能力,尤其关注环境友好、数据安全和伦理风险,强调加快推进相关伦理标准规范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的时代尚未到来,但是潜在的主要风险可以预先研判,有些甚至已初露端倪。第一,人形机器人大规模使用,很可能对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导致很多制造业工人失业。按照马斯克的设想,特斯拉第一批机器人主要在B端应用,替代那些危险、无聊、重复或是人们不想做的工作,冲击面非常大。第二,人形机器人使用需要用到许多软件、算法,运用大模型与人交互还需要联网,所以既存在数据安全风险,也存在商业秘密泄露和个人隐私被滥用的问题。第三,人形机器人量产将伴随大量废旧零件和淘汰的整机,而且整个社会耗能增加,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实际上,环境不友好的情况,在之前物联网、元宇宙、区块链和大模型的发展中已经出现。最后,在国家层面,上述一些问题可能导致意识形态风险、信息安全等不可忽视的国家安全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
当然,任何新科技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人形机器人也概莫能外。但是,面对科技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反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如果中国不能因势利导,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先机,甚至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很快就会在新科技浪潮中败下阵来。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潜在的风险,我们必须要放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抓紧预先研究,努力规避,逐步推进,实时调整,寻找适合中国国情人形机器人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