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永谋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福祉,是元宇宙发展的取舍标准


 

  1.从宏观角度考虑,您认为目前人类在技术层面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人类是否能保持对技术发展的全面掌控?

  人总自认为独一无二,人们则容易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重要时代。但实际上,多数时代和多数人一样,都是平庸的。总体上来说,我们时代极其平庸。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认为:从技术角度看,21世纪之交是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

  在古代,科学属于求真的“贵族”传统,而技术属于谋生的“工匠”传统。讨论科学问题的自然哲学家们,不耻于与下层工匠为伍。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技术开始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Read more

这样的人类,值得被拯救吗?人心是真正的沙丘


 在吕克.贝松执导的《第五元素》中,女主“第五元素”丽露创生之后,肩负拯救人类的重任。为了激发她的能量,男主给她找来大量人类历史的书籍和影像资料。结果,恶补几天之后,丽露问出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这样的人类,值得被拯救吗?


如果我没有记错,丽露问这话的时候,房间的电视上正在播放原子弹爆炸的CD。电视上巨大的蘑菇云冲天升腾,她无声地滚落了豆大的泪滴,衬托着满头的红发,令人印象深刻。


那时候,米拉.乔沃维奇和我都还很年轻,小乔自此就被我认作当世最美的女明星。


 


不过,那时对她的疑问并不认同,以为只是西方人...

Read more

智能社会的治理蓝图


 

 

丹尼尔.贝尔是20世纪末名噪一时的未来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从技术治理的角度看,他所预测的后工业社会实质上是以他所称之“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技治社会,可以称之为智能治理社会:一方面,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运行和治理当中,另一方面掌握智能技术的专家和机构拥有更大的权力,因而使得后工业社会将完全成为不同于工业社会的信息-知识社会。今天回过头来对照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他的大部分观点尤其是关于智能技术与技术治理的观点,还是相当准确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智能革命方兴未艾,极大地推进技治社会全面深入地发展,技术治理已经成为...

Read more

AI时代为什么要学文科?


 



 

回答这个问题,要深入到教育的根本。


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社会,无论是生存、生活,还是不断进步,都依赖于技术发展。直觉上很容易想到,教育系统应该培养更多的科技专家。但是,随着智能革命的兴起,技术治理进入“智能治理的综合”——各种技术手段被综合于智能平台中——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发和科研工作开始被“移交”给AI


从某种意义上说,AI取代人的智力。AI时代京特所谓的“无用的人”,不仅在体力“弱鸡&...

Read more

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技术用于治理必定邪恶


 

 
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的坚持收听!

今天分享的标题是:价值论否证。

必须指出,各种对技术治理的价值批判往往是以偏概全的。

之所以会以偏概全,很可能是因为反技治主义者在深入剖析之前,就先行认定技术治理的“邪恶”,并用预设不能质疑的价值观念比如自由、民主、阶级平等、人文精神等以及某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如“技术治理把人变成机器”等来对技治主义进行批评。


实际上,不仅成见需要再认识,而且被认定为终极价值的东西并非不可以商榷。

 

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论否证是反技治主义者基于自己主张...

Read more

疫情应对与技术治理的未来


  直到今天,新冠“大流行”(pandemic)不仅没有结束,而且随着利于冠状病毒传播的严冬到来,北半球开始一波新的疫情。与去年深冬疫情初发时的情形相比,更多的人感到疲惫、麻木甚至沮丧,期待已久的特效药和疫苗还“在路上”。据说,新冠病毒变得温和,毒性减弱,但传染性却更强。[1]同样,疫情的技术治理行动也从最初的“准战备”状态,逐渐放松、走形,甚至出现某种“低配版”常态化的征兆。

  无法准确地预测此次疫情将在何时彻底消失,乐观主义者估计2021年的夏季疫情会基本结束。但迄今为止的全球抗疫行动...

Read more

美国的反智传统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er)的《美国的反智传统: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如何型塑美国人对知识的态度》(1964)非常有名,也非常畅销,得过普利策奖。好些年前就有外国同行跟我说过这本书,去年比较中美对技术治理的态度时,米先生也多次提到这本书。

  最近学生找到电子版,发给我,因为是繁体竖排看起来比英文版还费力,而且美国史兴趣也不太大,所以看得不仔细,大致谈谈读后感。

  应该说,该书非常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国的反智传统由来有自,深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它主要是从宗教、政治、商业与教育四个方面,追溯了美国人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对智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

Read more

中国科技绝不是功利耽误的


  不断有人说,中国科技搞不好,是因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太急功近利。这种想法看似有理,其实很糊涂。

  第一,中国的科技并没有什么“没搞好”,已经搞得很好了。两三年前,SCI发文中国就已经世界第一,以至于在一些心里酸酸的外国人口中,SCI的意思从Science Citation Index变成了讽刺意味的“Stupid Chinese Idea”。质量可以下一步提高,起码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世界上首屈一指了。

  第二,如果真的是科学家们太功利,所以中国科技没搞好,那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派思想政治教员深入一线教研室、课题组和实验室进行淡泊名利...

Read more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知识分子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很流行,究竟说的什么意思?专门读了他的论文“The Forms of Capital”,以及两本书《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国家精英》。

  总的来说,布尔迪厄的新资本理论应该称为资本形式理论,即资本不仅指货币或金钱,而是具有很多种的变换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即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增值: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布尔迪厄对资本的理解不同,将之...

Read more

机器性爱会吞噬人性吗?



毋庸讳言,“机器性爱”是大火的人工智能领域最“吸睛”的话题。


很多反对者认为,伴侣机器人越做越逼真,越来越多的人将与之共同生活——已经有人和充气娃娃、虚拟玩偶“初音”结婚了——久而久之,人会越来越像机器,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人性。我称之为智能时代的“人类机器化忧虑”。 


“人类机器化忧虑”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工业革命。莫里森认为:“工业主义的胜利就是不仅将个人变成机器的奴隶,而且将个人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