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环保主义者搞个新国家,会怎样?


 《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生态主义电影,充斥着强烈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情绪。它构想了一个生态和谐的星球潘多拉,生活着与山川河流、动植物为友的纳美族人。与之相对,地球和人类则生活在消费社会的另一极,崇尚人类中心,把自然作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把纳美人视为野蛮落后的原始人。


电影集中于双方的战争,对纳美社会描绘不多。我很好奇它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是某种生态理想社会呢?同样的社会在《异星战场》(John Carter2012)中,也有出现,即索丽斯为代表的希雷姆城文明。


从科学方面看,类似生态乌托邦某些方面很落后,比如在武器研发上,在某些方面则可能很先进,比如利用风力、光飞翔等高效率能量转换技术方面。从人性方面看,类似乌托邦人有些方面很文明,比如尊重女性、爱护动物,在某些方面则可能很野蛮,比如与动物厮混、野性十足。

 

20世纪70、80年代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动物保护以及各种生态主义主张盛行于世。其中,还出现了不少的极端生态主义者,比如捣毁实验室、释放实验动物的生态卢德主义者。换一个角度,上述纳美社会的刻画问题,可以转变为:如果把激进环保主义者凑在一起,划块地给他们搞个新国家,会搞成什么样呢?


支持生态主义者的人认为,这种实验肯定导致某种理想社会,即生态乌托邦。反对生态主义者的人认为,生态主义实验通往人类文明的倒退,让人类重新回到树上、回到原始状态。


实际上,类似的实验早已开始。在各种乌托邦社区实验中,生态主义影响深入其中。尤其在美国,由于梭罗《瓦尔登湖》的影响,各种亲近自然的主张广为接受,与各种其他思想主张如社会主义、行为主义、女权主义等相结合,指导着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想象。


细究起来,生态乌托邦构想直接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消费社会,因为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因而常常以美国为反思对象描画理想社会蓝图,带有强烈的反美主义情绪。大家知道,美国只有3亿多人,却消耗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美式文明以对自然的巨大破坏为特征,高能耗、高污染,鼓励消费、生活富裕,追求竞争、进步和GDP增长,但是却无法为其他国家所复制——因为没有那么多资源进行复制——属于不可持续的文明方式。

 

1975年,在反战运动、性解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声浪之中,卡伦巴赫写下《生态乌托邦》一书,畅想了一幅激进生态乌托邦的图景,充分体现了上述反消费主义、反工业主义、反进步主义以及可持续主义的基本特征。

 

 

卡伦巴赫想象的生态乌托邦,建立在以旧金山为首都的美国西部,是从美国联邦制脱离出来的,反对既有的美式文明和生活方式。独立之初,美国曾发动战争,像在越战之中动用大量武装直升机,想一次性颠覆生态乌托邦政权。但是,生态乌托邦人使用单兵精确制导导弹,消灭美国直升机,结果美国认输。从此,新生政权各个方面都反对美国,一直与美国没有邦交,与世界其他国家也交道不多,处于半隔绝的状态。


为什么要闹独立?从根本上说,就是基本意识形态冲突,生态主义者不能容忍美国生态破坏式的发展方式。


 

在经济方面,生态乌托邦反对消费主义,推行循环经济,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混合经济。货币上印刷的不是伟人,而是各种动植物。在生态乌托邦中,循环经济被称为经济的“稳定态”。所有垃圾和废物都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循环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各种物品均分类回复利用,不使用不能降解或难以降解的材料如铝合金,大量使用木材,以及从木材中制成的可降解塑料材料。


 


生态乌托邦人将农业国有化,反对食物浪费和产品过剩,停止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的国度榨取,以及使用化肥导致的各种农业污染,不会为了大量出口而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GDP下降了,满足简单生活所需即可。农业生产不得使用农药,用生物方法对付害虫。食品制造简单,减少包装,不使用添加剂,少糖或无糖。总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农业达到了一种近乎完全稳定的状态,我们超过99%的垃圾都得到循环利用。简而言之,如果被风雨带到我们土地上的外国农药不超过目前的极限数字,我们就可以实现一个能够无限期维持的食物系统。”[1]


 

各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循环使用的措施,在社会中强制推行。对森林进行强制性保护,生产所需砍伐多少森林要种植同样多的树苗进行补偿。建立很多荒野保护去,保护河流,不养宠物,主张动物应该回归自然。为减少污染,劈柴做饭,使用微波炉违法。夜间街道不照明,仍然很安全,不准持有枪械。服装布料主要是自然材料,或者再生材料,可循环使用。主要交通工具是免费的公共铁路、公共汽车,以及自行车和步行,极少私家车,没有飞机,更加节能,污染更少。火车是磁悬浮的,无噪声,公交是电动的,无人驾驶,都开得很缓慢。


 


主要使用能源是太阳能、潮汐能、地热和水电,不使用化石能源,而且电站也都是分散式的,当地产当地用。没有加油站、户外广告牌和电话亭,石油产业完全被禁止了,这些产业的劳动者投入到循环经济劳动之中。迷你城代替了大都市,疏散了人口。城市建筑主要是木制的,没有高楼大厦,全是低层建筑。在城市中林荫小道代替大马路,到处是树木,城中小溪、瀑布、和河流众多,环境非常优美。


 

各种码头、车站等共有设施和建筑也都很小,分散式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也是如此,讲究地方化和人性化。医疗机构是公立的,每个人享有从摇篮到坟墓的医疗保险,医护服务人性化,重视预防保健。但生态乌托邦人习惯在家接生,宁可死在家里,而不是医院中。在生态乌托邦中,相比美国,人均医生多,人民教育水平更高,更多熟练工人,更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生态乌托邦的各种企业规模都很小,300人以上的公司很少。没有流水线,手工工序多,几乎没有自动化生产。社会不鼓励竞争,不追求进步和发展,企业家精神不足。为什么?“生态乌托邦人认为,人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生产,虽然19世纪和20世纪初曾这样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在一个连续的、状态稳定的生物网络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尽量少去干扰这个网络。这意味着牺牲现有的消费,确保未来的生存——这几乎成了一个宗教目标,或许有些类似于早期教义中的‘救赎’。人们不以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宰地球上的生物伙伴为乐,而是以能在多大程度是与它们平衡生活为乐。”[2]也就是说,乌托邦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变化了,不再是GDP和进步。


 

生态乌托邦人口少,而且一直在下降。很多人认为,人口太多导致环境压力,美国甚至应该恢复白人踏足之前一百万人的人口规模。乌托邦人坚信自己是一种动物,喜欢户外运动,生活自由而散漫,没有时间观念,吸食大麻不违法。人们服饰明快,不注重时尚裁剪,推崇DIY,倾向于自给自足,常用的自行车和汽车也是DIY的。生活简单,商品标准化,没有那么多差别,喜欢轻装旅行,认为美国很多商品都是不必要的。


 

劳动者每周法定工作20小时,于是工作岗位大量增加,失业大规模减少。并且,工作强度低,工作与娱乐界限模糊,GDP不高,收入不高,但生活幸福感很强。所有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不必担心失业导致灾难。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小,没有巨富阶层。税收很低,简单易懂公开是。


 

男女平等,女性更多参与政治和组织工作中,总统就是女的。生态乌托邦的政治程序不是靠运动和投票完成,而是强调用情感沟通,化解个人对抗,逐步达成共识,而女人在这方面有优势。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共同抚养教育孩子,但遇到矛盾最终决定权在女人手中。堕胎合法化,同性恋不会受到歧视,而且女人在性解放后可以自由选择生不生孩子、和谁生孩子。女性主导的生态乌托邦政治,更倾向于适度的渐进式变革来达成极端目标。


 


在政治生活中,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自组织的社团盛行。大家组织很多委员会,其中有很多学习委员会,研究院生态相关的问题。“生态乌托邦的科学家不允许从任何企业咨询或建议者获得报酬或自主,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因此,他们像所有市民一样,是站在未腐败的立场上发表观点的。”[3]


 

政治生活的第三个特点是分离主义。一些种族比如黑人,希望有自己的社区,因而自愿聚集和隔离,这不同于被强制隔离的种族歧视。不仅黑人社群,还有一些其他社群希望享有更多自治,甚至从生态乌托邦中分离出去。在生态乌托邦人看来,分离主义没有什么问题,小社区社区比集中式的超级国家要好。


 

在高等教育阶段,科研与教学完全分离。科研机构很小,一般设在大学附近,23人组成一个实验室,但能力很强。重视生物学、生态学、人类学和哲学、、历史学,没有人去研究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大学教学则是学生雇佣教授组来完成,支付学费作为教师报酬。但是,高等教育学生大为减少,大家不是为了证书、文凭来上大学的,完全是为了学习知识。文凭与就业关系不大,没有人为了就业而上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师徒制的,常常在研究机构农场工厂等社会生产机构中进行。


 

在生态乌托邦中,中小学教育是完全免费。除了12岁、18岁两次国家开始之外,国家对学校没有统一的管理。学校像农场,管理松散,更多是各种活动、游戏和实际劳动。日常课程学习只有1小时左右,参加实际工作至少2小时,如木工、制作、烹饪等。在实践当中,孩子们学习很多自然知识、生态知识,以及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学校相互之间有竞争,孩子们经常更换学校。


 


大家的生活是小社区、公社式的。核心家庭消失,婚姻不稳定,5-20人组成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不注重隐私,喜欢与人接触、聊天,喜欢融入社会中。性生活开放,自愿出轨不受谴责,某些时间还有性乱交的风气。社会上犯罪率极低,监狱很小,社区非常安全,没有门卫等安保措施。大家反对竞争,不追求优胜,认为各人各有其长处。


 

生态乌托邦人喜欢艺术,尤其是音乐,到处都有各种音乐社团和组织。而且,大家艺术造诣的都很高,一般自己设计建造房子,专业艺术家与业余艺术家很难区分。聚在一起,喜欢争论问题,日常使用可视电话交流。电视节目是互动式的,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经常性在电视节目中批评和嘲笑美国。


 

在新闻出版方面,生态乌托邦反对垄断,反对多种经营——办报就办报,不要又高电视台。他们将各种杂志、报纸、电视台、电台等都拆散,用许多小公司取代巨无霸传媒公司,昂之舆论被操作。书籍可以现场打印,有人愿意买,在系统中付钱打印即可。有很多业余作者,接入出版系统,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销售给喜欢的人。总之,生态乌托邦的媒体是完全无政府主义的。


 

生态乌托邦人热爱和平,为避免实际战争,发展出某种仪式战争。他们认为,男人天性好战,因此用一种仪式的战争来化解天性的破坏力。简单说,仪式战争将用不致命的武器来械斗,一方有人受伤即结束械斗,然后共同庆祝和平,此即仪式战争。但是,从与美国的战斗看,他生态乌托邦人的武装力量不差。


  

以上便是卡伦巴赫对生态乌托邦的设想。显然,这是一部小说,并不考虑实际可行性。比如说,生态乌托邦采取小科学的研究方式,能够支撑当代科技的大规模发展吗?比如说,生态乌托邦人口不断下降,会不会导致文明退化,因为研究表明高等级的文明需要相应的人口规模支撑?比如说,生态主义主张流派很多,观点不一致,究竟选择哪一种来实施呢?类似的问题很多,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

 


无论如何,卡伦巴赫想到以生态主义和生态科学为基础,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确非常有创意,也影响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