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九种地域之利害的灵活战法


 知九种地域之利害的灵活战法

——《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新读

 

中条山客

 

【题之意】

九地篇重点论述九种不同地域中的用兵打仗的原则,在各种地域情况下用兵都主张以突然袭击作为主要作战方法。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今译】

孙老夫子说:根据用兵法则,战场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这样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险要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平坦地区,叫做“交地”;诸侯之地,三面连接邻国先至其要冲,据其形势,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许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凡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回,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要交战;在“轻地”务在深入,不可停留;遇“争地”应先敌占领,不可强攻城邑,延误时机;在“交地”则各部队要互相连接,不可断绝,以防敌人截击;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圮地”则应速行而去;在“围地”则应巧奇谋;在“死地”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

古时所谓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无法相顾及,大部队与小部队无法相依恃,官兵无法相救援,上下隔断,无法收拢,士卒溃散,无法聚集,即使聚合,也不能再整齐。敌人虽惊扰,也要看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试问:“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将向我进攻,该如何对待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从我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一般进入敌国作战,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深入敌境则军心专一,敌军无法胜我;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保障三军有充足的粮食给养;注意抚养士卒,勿使劳苦,提高士气,积蓄力量;用兵作战,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预测。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危地,死也不会败退;既然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得士卒尽力作战呢?士卒深陷危地,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就能稳固;深入敌国就人心专一而不涣散;势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因此,这样的军队不待整治就能加强戒备,不待苛求就自得一心,不待约束就能亲近相助,不待号令就能信守纪律。禁止妖祥迷信,消除疑惑谣言,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焚毁弃掷无多余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憎恶寿命。当作战命令颁发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水沾湿了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颊。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危地,就都会像专诸、曹刿那样勇敢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就都来救应。请问:“军队可以使它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历来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遇到大风,也能互相救援,犹如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心,那是不足倚靠的。要使全军力齐气勇,万众如一,在于军政得法;要使强弱都得其用、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用三军之众就像提携一人之手那样,这是由于把士卒置于死地而不得已造成的。

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沉着冷静,幽深莫测,公正而整治,使人不敢触犯。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改变所做的事,变更原先的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其用意;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所走的路,使人们无法推断所虑的策略。将帅与士卒约束、告诫,要像登数仞之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国土,所出机谋,使之必能取胜。像放牧者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士卒,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拼死奋战,这便是将军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形地势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适应情况,伸缩进退,择其所利,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人情常理。这些,都是不能不认真审察和仔细研究的。

大凡出国作战的原则,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志,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心志散漫。离开本国,越过邻国境地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于旁国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后险前狭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战则易散之地),我就要统一意志坚守;在“轻地”,我就要使部队紧密相连接;遇“争地”(险阻必争之地),我就要迅速前出在它的后面,做到后人发、先人至;在“交地”(往来交通之地),我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我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交;在“重地”,我就要保证军队食粮的不断供应;在“圯地”(塌坏难行之地),我就迅速通过这条路;在“围地”,我就要堵塞缺口;在“死地”,我就要昭示士卒以必死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情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势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因此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计谋,不能与它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对于“九地”的利害,有一种不了解,就不能算是“霸王”的军队。 “霸王”的军队,攻伐六国,能使其军民不得会聚;兵威凌压敌国,可使其结交的国家不得前来相合援救。因此,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就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兵威凌压敌国,故可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施行超出常法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使用三军之众如同使唤一个人一样。驱使士卒执行战斗任务,而不告诉他们事先的意图话,驱使士卒,只告诉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他们其中有什么危害。把士卒投入危地,然后人自为战而得存,把士卒陷入“死地”,然后人皆奋勇而得生。士卒陷于患害的境地,然后才能力争胜利,而制敌之败。所以,指挥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人心意,一旦有机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以巧而能成事的意思。

因此,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夷塞关口,废除通行凭证,停止与敌人的使节往来,廊庙上君臣上下严厉对待,以责成军机不外泄的事。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乘机速入。首先要夺取敌人顾爱倚恃、最关紧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敌人有所期约。实施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以求战争的胜利。所以,开始要象处女一样沉静,以示其弱,使敌人放松戒备,开启可攻之门,然后像脱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20231012日星期四,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