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全球化下的中产阶级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发展经济要造就庞大的中产阶级,要照顾弱势群体,在美欧一些国家,现在遭遇这一严峻的挑战,就是中产阶级的财富在缩水,队伍在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体系非常脆弱,容易造成危机。

他们大力呼吁改变政策,采取措施,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富人税收,保护弱势群体,让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获得足够的稳定的收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够使经济持续良好的运转,才能够使繁荣富足的生活得到持续。
现在有一些看法认为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正在让更多的人遭受利益的损失,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着眼于增进机会的观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甚。
因为全球化使的大型跨国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此优势,寻找低廉的劳动力,寻找税收最优惠的地方进行生产,而他们生产的商品行销世界各地,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虽然据涓滴经济学,持续的繁荣,财富的增加,穷人和富人都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但是事实上往往相反。
我们限制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消费能力一定的条件下,依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富人的财富增加了,穷人的财富自然会减少,如果富人的发展机会增加了,那么穷人的发展机会就会减少。
无论跨国公司是在低劳动成本的国家进行生产,还是在高劳动成本的国家进行生产,都会在带来这样的影响。
仅仅考虑增加机会,跨国公司对贫穷国家进行投资,将会改善那里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就业,促进那里的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布局正在造成期望日益减少,因为一单选择劳动力和税收等低成本,则弱化生产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如果一家企业持续的去寻找满足他盈利的生产条件,那就不能够有力的对这个社会形成正向的反馈,也不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他只是在转移落后的生产力,因此整个经济发展的循环就会落在低水平上。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贸易,衬衫换飞机的现象也在印证其实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力并不能解决生产力不平衡的现象。
经济以此模式发展,能够满足富人追求财富、垄断社会发展机会的愿望,但国家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并不能够满足资本持续扩张的需求,从这样的角度讲,这造就了大量的穷人。
斯蒂格利茨主张重新改写全球化规则,力推保护穷人的全球化,希望保护穷人的集体议价权力,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的主意,但是如果只注重劳方,不注重资方,只注重分配,不注重生产,那么,到头来将无法达成共识,这将是一纸空文。
全球化需要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推动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能够推动经济持续的发展。
当然并非完全基于增加机会的观念,美欧的现在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将来,应该协调企业的利益或社会利益,达成更多的一致,但是这样不能够通过钳制企业发展空间来实现,而是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既保证企业获得利润,又要推动企业持续的投资来扩大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仅仅通过对财富的基本限制,这反而无法推动社会进步。
良好的经济政策应该在促进投资和促进消费两方面制定合理的措施,当然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则能形成互相促进的格局,包括各种产业之间的促进,各个行业之间的促进。
有一些经济政策既无助于投资也无助于消费,不能够创造庞大的中产阶级,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合适的经济环境,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最为让人深恶痛绝。
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中产阶级的收入和他们的利益,认为企业发展不能够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也将是缘木求鱼,市场经济确实造就了穷人,但企业需要发展才能利于社会。
如果没有富人,社会就不会发展壮大,我们现在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利用企业或者富人阶层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再说如果科技进步,企业推动科技进步,应该为社会释放更多的机会,造就大量的中产阶级,但是科技与资本的融合也造就了大量的穷人。
推广很多替代劳动力的技术,使得很多的劳动者失去了机会,也就失去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无法分享社会的繁荣。
如何在科技进步日益增进,促使跨国公司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能够使得更多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则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问题。
只有增加社会的工作机会,增强工人的选择权利,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议价能力。否则,在期望和机会减少的背景下,这将是一个伪命题,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