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产能过剩


 投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投资是否过热。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促进发展经济,通胀和赤字都是必然的,赤字不可怕,通胀也不可怕,只有持续的投资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充分的就业,整体经济体健康的发展。
当然,这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之上,比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如果只是建立在浮沙之上,终归走向崩溃。如何判断生产力是否提升,基于不同的情形,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当然理想的投资能够持续发挥它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投资就是有意义的投资。
比如是否有挤出效应,就是此投资一旦成立,那么是否将会促使更多的投资。若否,这将造成投资环境的恶化,影响整体经济,这样的投资不会对生产力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再具体点,关于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政府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可以促进私人投资,第二种观点,与之相反,政府投资将排挤私人投资,典型的即为国进民退。
如果单纯从结果上来看,这两种现象都会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诸种现象?则应注重政府投资是怎样的投资,社会投资又是怎样的投资?如果不建立在对他们具体定义的基础之上,任何的争论都没有意义。
这又回到上面的问题上,就是一项投资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
政府的政策是在保护落后的生产力,还是在促进新的生产力?如果利率下调,债券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社会上的资本比较充分,企业将得不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激励,但是如果利率上升,债券市场收紧同样的将会抑制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样得不到积极效应。
由此可知,这不仅仅是货币主义者主张的控制货币量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凯恩斯主义提倡的政府创造社会总需求来决定的。政府投资如何才能促进民间投资或者如何使生产力获得提升,政策是一个条件,比如需要考虑它针对的产业或者行业,其生产是否不足、已经饱和还是过剩。
我们清楚地知道,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资本受到激励,那么就会出现生产的过剩,产量过剩,则必须加大推销的力度来消化这些产品,不然就会造成浪费,而这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浪费,而且还因为它不能用在正确的地方,造成更大的浪费。
产能过剩自然对整个经济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要寻找市场,则带来经济的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自由资本主义或者古典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帝国主义有广阔的殖民地,可以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为什么战后会推行凯恩斯主义?是因为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殖民地纷纷独立,所有的市场理论受到很多的限制,新的自由市场经济面对很多的制约,但是凯恩斯主义也受到挑战。
根据产能的状况来判断这项投资有无意义,即是具有扩大投资的作用,还是排挤投资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的单从生产力去考虑,而且还要看它推广生产力是不是有意义。
光伏产业或者新能源产业相对而言,作为清洁能源产业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它确实是先进生产力,但是如果过分的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无法消化,那么它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政府盲目的加大或者加强对某一产业或某一个行业的补贴,也会造成这样的效果,它不仅仅促成某一产业的产能过剩,而且也对其他的产业造成了排挤,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同时,如果一项投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它不能够提升生产力,而且会破坏生产力的提升,则变相提升了人们生活的成本。社会资源的浪费就是在减少生活水平提升的空间,也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强调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也是基于这个意义。
当然投资之所以发生很多的问题,也在于投资机构有可能陷于僵化,比如说特权阶层或者庞大的资本财团,或者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偏向于资本收益,或者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健全,让国际游资找到炒作的机会,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得政府干预或者民间资本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不管怎样,这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不仅要关注投资的数量,还要关注投资的质量。高质量的投资需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如果投资基于短期的收益为目的,就不能够为社会的高质量投资创造条件。
如果政府的投资是为了维护某一集团和某一特权阶层的利益,或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未适度把握,使得它不能够积极地创造社会总需求或者引导社会需求,而且会抑制社会投资,比如造成国进民退的结果。
我们并不能够仅仅从某种理论上去认识政府投资是拉动民间资本投资,还是抑制民间资本投资,而是应该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合理的投资决策或投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