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新观察之青海需要什么发展思维?


 

 

西宁——她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移民城市。 青海面积辽阔只有600万人口,西宁就有100多万,很好发展。西宁市光搞环湖自行车比赛还不够,夏都的品牌一定要推广。全中国的省会城市,包括昆明,夏天气温都可能在30度以上。唯独拉萨和西宁,绝对不会超过28度,但拉萨太远海拔太高,因此西宁是最好的避暑山庄。但南方人都不知道这个。西宁每年夏天只要有200万度假人口,就可以变成东方瑞士了。还有,西宁也可以适当吸收些南方转移来的产业,但要保护好环境。

 

(补充:其实青海湖也可以参照黄山、武夷山、庐山、桂林等城市的发展,改名为青海湖市,一来提高青海湖的知名度,更重要的发展旅游经济)

海东地区应改为平安市,再建设西宁到兰州的高速铁路。这样西宁平安兰州就是黄金走廊了。海北、海南、黄南三个州的人口一共才100多万应该部分转移到西宁市。这三个州适度发展点畜牧业就可以。

 

(补充:兰新二线即兰新高铁的规划已经实施,西宁将成为一个西部的交通要塞,利用和兰州相邻,兰新高铁穿宁而过,沿线的民和、乐都、平安、大通等县要好好利用,该改为低级市的改为地级市,该为县级市的就坚决改为县级市,该合并的就要合并,尤其是海东地区

 

果洛和玉树两州人口一共几十万,但地理位置却在长江黄河上游,应该把这些人转变为生态建设者。国家直接投资建设几个生态公司,再聘请他们种草种树就行。

海西州是重点,柴达木是宝库,关键是怎么办!格尔木应升级为地级市,并逐步发展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德令哈应该发展成为青海第三大城市。格尔木太重要了,到库尔勒的铁路、到成都的铁路,都应尽快修建就在于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据我所知,除“深圳”外,全国城市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在西宁,生活在你周围的人群来自全国所有省份。我的朋友中有西宁本地的、有东北的、河北河南的、有山西陕西的、有山东江苏的、还有湖南湖北的等等,没有仔细统计过。我所说的不是那种偶尔来西宁做生意的外地人,我指的是那些有西宁户口、长年生活在本地的市民。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就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要谈到我们的父辈了。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中央从全国各地迁移了大量的建设者,他们是有组织有纪律、整体迁移到这里的。他们拖家带口来到西宁这个陌生的城市,为青海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技术、带来去人材,其中绝对多数人在此生儿育女,再也没有离开这里。这是青海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无私的建设者,他们是西宁这座高原古城建设的先驱,
,西宁的公共交通系统十分发达,路线基本涵盖了市区的每一个角落。每天上下班时间西门口的公交车如蝗虫般,一辆接一辆挤得密密麻麻。我不了解西宁究竟有多少条公交线路,但我曾经看到的公交车站的路线指示牌,最大数子是第109路。要知道西宁市的城区面积并不大。每一个公交车站都有少则三五条,多则数十条的公交车次。每条线路的车辆也很密集,等车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五六分钟。除少数车次外,车上很少出现拥挤的情况,经常能看到公交车上无乘客而空跑的现象。我曾经坐过二路公交车,这条线路的车辆往返往是两三辆车一齐来,第一辆车上乘客较多,第二辆乘客很少,要是再看第三辆,基本就是一辆空车了。开车的司机大多是女同志,那车开的好生了得,凶猛彪悍,在车辆密集的市内道路上,公交车可是当之无愧的车坛“霸主”,无车敢与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