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ohn Urry的书里,把游客凝视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类型还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集体凝视和浪漫凝视(Romantic gaze),这两种方式处在彼此相对的位置。集体凝视基本可与大众旅游对应,与之相对的所谓浪漫凝视注重隐私和独处,倘若随同一群陌生人参观,就会侵扰或破坏游客所渴望独自沉思的机会。
浪漫凝视向往寂寥的海滩、空旷的峰顶、杳无人迹的森林、纯净无污的山涧等。照此看来,如今浪漫凝视的概念在宣传和营销中也运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像定制游、私人游,寻找小众的旅游目的地等等诸如此类就比较贴近这个概念。
但是,是否浪漫凝视就一定是要独自的,脱离群众、集体呢?浪漫主义追求的强烈的情绪和感受、诗意和神秘,或许不一定全然存在于空旷的自然原野或深山密林峡谷中。自然世界中固然蕴含着最原初的神圣,而在人类的文明当中,也孕育出了许多情感的热忱,这些应当是要在人群中去体会的。在那些原始的部落、传统的民族村落,要想体会到最浪漫的情感,就要参与到人群的欢乐当中,体味其中的真实。虽然这里的人群不是外来的游客的人群,而是或者成为游客凝视的对象之一的目的地东道主,无可否认的是,这里必须抛弃“独处”这一条件,并且要积极的和人群有所接触。
什么是浪漫?诗人托马斯·休姆认为是日常生活的超越;历史学家雅克·巴赞把浪漫主义的性情概括为“对能量的敬仰、道德的热忱、原初的禀赋,对于人类伟岸与卑微、强大与悲苦之矛盾的认知”;段义孚说是两极化的价值,是一种对极端的追求。
所以浪漫与人群没有直接对立,集体与浪漫并不是矛盾的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