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江醒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硕士研究生在读

洱海生态廊道“不等于”洱海


  在潜意识里,我把洱海生态廊道与洱海划了等号,去廊道就等于去洱海边,就是去看海。直到有一次遇到初来大理的游客向我问路,问生态廊道怎么去,我说如此这般就到洱海边了。结果人家补充问道:“到洱海边离生态廊道还远吗?”我甚是诧异,我以为去生态廊道就是要去看洱海的,我以为我已经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前往。于是快速的在脑子里过了一下——生态廊道难道不是在洱海边上吗?难道还有人专门去逛廊道的吗?

  确实,是在边上,不是洱海。而且廊道只在海西,在原先的环海西路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若是住在海东的游客,不来海西,确实也无关生态廊道,洱海就是洱海,洱海的那边...

Read more

谈谈被动收入


在李庆雷老师带着我们进行“数字游民”的专题学习中,提及到被动收入这个词。乍一听,虽然不很理解,但是马上想到被动与主动的关系,若主动收入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被动收入大概有点坐享其成或者“躺赚”的意味。

被动收入是什么?其英文为Passive Income,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而能够获得持续性的经济流入。这一部分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作为额外的增值部分,归根结底是源于先前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物质资本等)。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获得“睡后收入”,大抵也是要有先期的主动投入。

目前被动收入主要有知识产...

Read more

碧道,是升级的绿道吗?


假期无事,家人提议到和顺公园去走走,说是公园很大,而且比以前更漂亮了。我此前没有去过,想来不过一个公园,大一点而已。

到了之后,第一眼便是寻常的文化走廊、儿童戏耍等公园常见的景象。真正往里走才发现,脚下的颜色似乎不太一样——蓝色,真是眼前一亮。不过想到学校东区的操场也是同样的蓝,不同于西区传统的砖红。大概,现在流行蓝色了?

多走了两步,发现这个公园景观层次、功能分区做得格外细致了,儿童的游乐也变得智能了(有各种电子以及语音的娱乐兼教育性的设施,如问答互动桩、电子足球场等等)。此时,才发现VI标识上有一个新名词——碧道。“广东...

Read more

关于泰山的两篇文章引发的一点思考


 

下午随手翻看两本书,巧合的是,刚好读到的内容讲述了同一个事物。一本是《西南联大英文课》,另一本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首先读到的是《西南联大英文课》中的一篇或者说一课,选自G. Lowes Dickinson所著 Appearances: Being Notes of Travel中的A Sacred Mountain,中文翻译为《圣山》。讲述的是一座中国的名山,圣山何山?光看题名我没能猜到是写的泰山。从一位外国游客、学者的视角记述了游览泰山所得。其中的关键词有寺庙建筑、书法石刻、帝王封禅历史、泰山众神与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等。

另一篇是汪老在其书中的四方游记卷中...

Read more

昆明的花,能否分得广东年宵花市的一杯羹?


冬月来临,昆明的樱花一日日的开得盛了。当前两日从昆明回到佛山,才第一次注意到街头盛开着和昆明樱花同款的粉色,这里的粉来自于美丽异木棉。不同于开春时红艳的木棉,异木棉在冬季里就绽放,且是浅浅的粉色或者白色。不仅在佛山,广州城内的许多街道上有着同样的一抹粉色。再往远了说,两广地区都如是,毕竟气候相差不大。四季花开不败的“三角梅”在两广地区是常见了,在昆明也是有的。

仔细想想,广东此时的气温较昆明是高许多的。就温度这一点来看,在冬季里,植物的生长条件是占优的。那么广东的冬季的鲜花种植与昆明有得比吗?答案肯定还是比不上的。那么广东的年宵花市,昆明的花能否在此占得一席之地...

Read more

《游客凝视》读后感(三)


 当论及旅游消费的类型或者说旅游消费的转变,大概有两个词——“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可以简单的够响应这个问题。旅游需求在改变,旅游供给也在变化。

在书中的经济篇提到,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正是一场“求新与求变”与“永不餍足”的辨证。最先出现的大众化消费与福特主义对应,而这种消费模式当然也应该是一种供给模式,两者都处在加速转变当中,其中的主导权或许还偏向于消费一方。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在1999年由Pine和Gilmore创造的“体验经济&rdquo...

Read more

《游客凝视》读后感(二)


  在John Urry的书里,把游客凝视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类型还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集体凝视和浪漫凝视(Romantic gaze),这两种方式处在彼此相对的位置。集体凝视基本可与大众旅游对应,与之相对的所谓浪漫凝视注重隐私和独处,倘若随同一群陌生人参观,就会侵扰或破坏游客所渴望独自沉思的机会。

  浪漫凝视向往寂寥的海滩、空旷的峰顶、杳无人迹的森林、纯净无污的山涧等。照此看来,如今浪漫凝视的概念在宣传和营销中也运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像定制游、私人游,寻找小众的旅游目的地等等诸如此类就比较贴近这个概念。

  但是,是否浪漫凝视就一定是要独自的,脱离群众、集体呢?浪漫主义追求的强烈的...

Read more

《游客凝视》读后感(一)


  在看到“游客凝视”这四个字的起初,从字面自己先做了一个简单的意义猜想,然而在阅读完John Urry和Jonas Larsen的The Tourist Gaza 3.0 之后才明白,游客凝视的主体与对象内容并不像猜测的那样是一个主动地单向的行为过程。

  “我们的眼睛被社会文化安上了框架”——这是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旅游者个人素质双方面对“凝视”对象意义的一种赋予和解释。游客凝视由社会塑模,不同的时代条件的凝视被建构的方式有所区别。凝视的建构同时是景观和景观内涵的构建,游客的凝视或许可以理...

Read more

运用城市微更新手法提升“孤岛”型旅游资源活力 ——寻访呈贡冰心默庐、文庙、魁阁后的一点思考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这是由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区里生活的人来共同讲述的一座城市连载中的故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服务等吸引要素发展起来的城市旅游热度在逐渐提升。

  前段时间,就近寻访了昆明呈贡区的冰心默庐、文庙、魁阁三个历史文化景点。这三处景点是在老师的推荐下去找寻的,在此之前我对这三个地方确实不了解,只是从名字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明。冰心对默庐的周围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