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论及旅游消费的类型或者说旅游消费的转变,大概有两个词——“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可以简单的够响应这个问题。旅游需求在改变,旅游供给也在变化。
在书中的经济篇提到,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正是一场“求新与求变”与“永不餍足”的辨证。最先出现的大众化消费与福特主义对应,而这种消费模式当然也应该是一种供给模式,两者都处在加速转变当中,其中的主导权或许还偏向于消费一方。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在1999年由Pine和Gilmore创造的“体验经济”一词以及2004年Bryman提出的迪士尼化,可以作为后福特主义特征代表和诠释。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求新,产品供给趋向客制化同时更强调符号价值的开发——品牌创立,我们或许还可以引入旅游IP这个词。
由于这种转变不是一种极端的、完全的,是渐近的过程,同时前后两种消费形态并没有好或坏的意义上的定性,所以并不需要把两者割裂开。2008年由Ritzer提出的麦当劳化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与福特主义相合,因此我们能够发现,现存的旅游消费和供给市场中,许多旅游产品、景区景点同时具备麦当劳化和迪士尼化的特质。将标准化的元素与个性、经验性的元素结合起来,或许刚好符合现阶段的发展和大众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
而对于“创立品牌”或者说IP的打造,甚至超级IP的打造是市场的趋势。至于符号及其价值的开发,如何开发、如何实现价值转化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需要针对消费和现有资源做更多功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