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这是由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区里生活的人来共同讲述的一座城市连载中的故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服务等吸引要素发展起来的城市旅游热度在逐渐提升。
前段时间,就近寻访了昆明呈贡区的冰心默庐、文庙、魁阁三个历史文化景点。这三处景点是在老师的推荐下去找寻的,在此之前我对这三个地方确实不了解,只是从名字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明。冰心对默庐的周围的环境很是喜爱,她取“墓”的谐音字“默”,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是名副其实 “谈笑有鸿儒”的地方。
呈贡文庙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情普查研究所迁设在此,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四周楼房将其包围,院内院外对比鲜明。
冰心默庐和文庙两处恰好一个在山坡上,一个在坡脚下,在找寻的过程中稍微显得有些隐蔽,标识并不明显,左右环顾显得围困民居之中。
魁阁相对容易找一些,地图定位准确,与古城小学相邻。魁阁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三重檐四角攒尖土木结构建筑,抗战时期费孝通先生与燕京大学合作建立的社会学研究室就在这楼阁之中,魁阁如今成为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象征。如今,此处是社区公园,一侧是街道办事处办公楼,另一侧为小学,前后皆为民居。费孝通故居距离魁阁不远,经过修缮和保护,留存在居民楼宇之间。
这些历史文化景观,成为一个个“孤岛”。带着对城市旅游的思考,产生了许多对旅游与社区关系的困惑。众多散落在社区各个角落的遗址、建筑、事件、精神,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留存区,同样也承载和汇聚了城市、社区文化。前些天通过一场学术论坛,认识了城市“微更新”手法,摒弃推倒式清空重建的大手笔,运用微改造分析历史人文、空间环境、文化街区现况环境特征和更新机制,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优化人居环境,传承历史风貌、人文精神。透过单体、局部、微观的视角通达全域、整体和宏观层面,发挥创新思维,通过渐近的微干预的方式平衡各种功能。
此次探访的三个“孤岛”相距不远,但是被周围空间遮避,总有一种面临淘汰的危险存在。虽然它们有着共通的历史文化主题,点与点之间却缺乏有机衔接。要想更好整合空间资源,充分挖掘旧街区潜在价值,重新成为城市-社区的增长空间。可以考虑在边界区域、过渡空间之间建立衔接。古城社区的街道不开阔,但是漂亮的,街道两旁高大的枫树衬出一种平静古朴的气息。因此,解决连接问题可以尝试通过风景道建设。对道路网、加以优化和改善,步道建设等,并增加与文化主题相契的点缀来烘托空间氛围,最终达到有效的、连续性的和区域性的整合和景观活力提升。
对社区的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功能协调是个复杂的大问题,显然不可能仅凭这一点更新变动就完成,这一简单设想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