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软产业理念的规划设计
概念解释。“软产业”一词是根据软实力理论提出的,是指以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为主体的产监或部门,用软化率加以衡量。根据生产要素可分为软要素和硬要素——软要素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无法准确度量的无形要素;反之为硬要素。按照这一观点,旅游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属于软产业的范畴。相应地软要素即指旅游的无形的旅游吸引物,如:旅游服务、社会制度、民居生活方式等旅游资源;而硬要素则是指有形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
从旅游消费需求来看。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食、住、行”满足的是游客基本的生理需求,一般而言,游客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改变不大。具体表现为:游客在这三方面更追求硬要素的舒适性,而很少会关注餐饮、住宿、出行时的硬件条件。而在“游、购、娱”过程中,游客的需求层次会逐渐发生变化,由低一级需求层次向高一级需求层次递进。游客在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更强调高质量的体验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加追求旅游体验过程的中求知、求新、求奇。基于此,新的旅游六要素出现了:商、养、学、闲、情、奇。新的六要素从旅游消费行为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也提醒着旅游地要关注游客的旅游需求,尤其是注重生产高需求收入的旅游产品,在此过程中强化了软要素的作用,而对硬要素的需求逐渐弱化。
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对于旅游地而言,如何提升其经济价值是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是主流,提升旅游地产品的盈利能力是实现旅游地经济价值转化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旅游业中软要素的比重,对旅游软产业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昆明马家大院积极探索庭院剧场模式,利用静止的文物满足游客在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方面的体验,使游客实现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灵活运用空间结构发展创意产业,包括传习茶文化、表演剧目,将现代文明与古典美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短短3年的时间内马家大院声名鹊起,成为昆明市首屈一指的文物保护利用典范,这依赖的就是较高的软化率——利用马家大院现有旅游资源,在充分保护文物现状的基础上,不叠加硬件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旅游硬要素投入,提高软化率,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活化,再创了经济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软产业逐渐成为了产业构成中的重要内容, 有取代硬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