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身边的社交网络


 郑磊

 

最早看到社会网络还是大约20年前,后来读了汪丁丁老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个概念。最近看到一套非常完整的全面介绍社会网络研究的书,值得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查阅。《社会网络分析手册》囊括了这个领域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前沿应用研究。

研究人的行为应该有三个维度:个体、群体和网络。这个认识的递进过程,随着互联网扩展而加速。不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甚至物理学家也开始重视这个方法论,我们已经从个体主义上升到了网络主义,而社会网络分析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自1970年代开始,研究成果呈指数增长。

网络分析的数学基础是图论,最早可追溯到1736年著名数学家欧拉解决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可以将社会网络分析视为图论的一个应用。除次之外,也大量使用了(社群)矩阵这种代数工具。社会生活是由关系和关系模式进行的,研究的重点就是这些社会关系模式,它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关系网。齐美尔曾直言社会不是别的,就是关系网。没有互动则无社会。

人类演进了数百万年,从最开始的采集猎食小组(3-5人),到群聚过夜营组(30-50人),到基本的社群(150人左右),再到巨型营居群(500人左右),最后发展到部落(1500人左右),人与人的关系从密友扩大到亲近的熟人和只有一面之交的熟人。到了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了几十倍,但是社会关系和社交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而这些现象和规律正是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重点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角色的划分,比如亲属或老师、老板、朋友等,另一类基于对具体个人的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如了解、喜欢、不喜欢等。只是现代的人际互动和信息流动方式有了更大拓展。随着人际网络的扩大,我们很难保证和密友每周见一次面,和朋友每年聚会一次,但是我们通过随身携带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随时在线语音、视频聊天。你可以选择让微信圈的朋友一天24小时围观你的私密生活。但是社会网络研究者仍然发现我们生活的小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大,小圈子里的紧密联系程度超出常人的想象,你无意中的表示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周边的人。你身边的人很可能相互之间是熟人。所以有人会采用贴标签的做法,每次屏蔽掉某个身边的某些敏感人群。有时候会觉得陌生人才会让自己觉得更自在。

人类社会本质是网络,具有和互联网同质的结构。信息或资源沿着有关系组成的路径逐点移动,每个人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并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连接在一起。这个网络流动模型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共同理论基础。由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结论往往非常有趣且启人深思。比如,我们将不同的社交圈子看作不同的信息源,如果你只在自己所属的圈子里活动,没有与其他圈子之间的联系,那么你的知识和信息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一个与不同圈子都有联系的人,信息最灵通,但是这种关系只能是一种弱关系,比如熟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一个结论是圈子之间的联结必然是弱关系。所以这种弱的关系才是新信息的最佳可能来源。当然,与其他圈子的联系人最好是一个曝光度高的关键人,可以理解这是一个超级联系人,但你并不需要是他或她最亲密的朋友。这就解释了为何人们经常通过熟人而不是密友找到工作或打听到工作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较多弱关系(即更多社会资本)的人更可能获得成功。

除了网络流动模型,还有一个网络构架模型,将关系视为将网络集结在一起的纽带或骨架,社会的其他系统围绕这个基本结构单元而运行。学者们结合网络流动和结构模型,从社会资本和社会同质性角度总结了社会网络的四项功能。简而言之,资本化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通过社会关系获得思想、资源和机会,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协调是指将全部资源集中可以在不分享资源和能力前提下达成目标;传染是指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他获得的特性,我们可以用来理解传播和相似行为的机理;而适应是指个人需要响应或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这套书的上册各章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和案例,下册为有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了所需的方法论,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领域里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