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何老师说话 2018-12-06 07:18:46

 

【原文】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 训,思之终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讲谈】王阳明曾说过,心即理,此心无私欲之蒙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纯乎天理之心,就是至善。要想达到至善的境界,即使是圣人也要遵循“惟精惟一”的要求。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如何达到至善(“止至善”)的教诲,已经感到功夫有了下手之处。但是仔细思考后,感到与朱熹先生说的’格物’的定义终归不能互相印证。”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大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章。在第一章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 “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条目”。那么什么是“格物”呢?在解释《大学》的传里,依次解释了何谓诚意、何谓正心,却 唯独没有解释何谓格物致知。于是,朱熹给作了注,所谓格物,就是到心外,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探索万事万物的终级道理。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物理学读本被译介到中国时,中文就是将物理学翻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可是,王阳明的路子和朱熹不一样。格就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所谓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因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在为学的初期并不是反对理学、崇尚心学的。他曾遍读朱熹之书,循序格物。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病倒了,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又出 入于佛老之道,也无所得。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1508年,王阳明被发配到蛮荒的贵州龙场驿站。从外部条件来说,论地理环境,那里地处贵州西北山林之中。论生态环境,毒蛇猛兽所在多有,瘴气弥漫。看居住环境更为简陋,四间木制结构的灰房子,整齐的排在原始森林前面。就是这样的住房,由于王阳明是以罪犯身份被发配来的,按政府规定不能在驿站内办公和居住,只好如野人一般暂时穴处于山洞之中。论人文环境几乎处于空白,朱元璋时代开始在全国各地设传递信息的驿站,这时整个明王朝境内几千处,龙场驿站不过是沧海一粟。况且在帝国边疆境,公务并不繁忙,往来的人有限,再加上四周如海洋般的原始森林,真有些像史前时代。在这里,能接触到的除了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就是从中原逃窜过来的亡命之徒。官场环境依然恶化,当朝权贵刘瑾对王阳明的打击报复还在持续,贵州本地官员对王阳明亦是极度之不友好,且时常有欺凌之事发生。

从王阳明本身来说,经过长途奔波,加之不久之前受过杖刑,从小就有肺病的王阳明,旧疾重发,险恶的贬谪环境,加上来自其内心深刻的焦虑和困惑,遇到人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生存困境。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龙场都是人间地狱。

在面临生存的绝境时,如果按照朱熹的办法去“格物”,从外部找到好好活下去的的真理,完全没有了条件,更何况王阳明本来就不信。即使外部有个法子,也是常人的反应,可能要么流于激愤甚至消沉颓废,要么屈世媚俗,这都不是活下来的真理。

王阳明选择自建住处、种地采薪,动手解决龙场的物质生活难题,重建了一个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使自己能在里面“安而乐之”地活下去。然后是,王阳明为自己长久在这个地方活下去,做心理准备。他选择每天睡在石棺里,放下得失荣辱,放下祸福甚至生死,唯独放不下的是脑子里苦苦地思考着的“圣人处此该如何”,后来王阳明把自己这时的状态称为“‘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王阳明年谱》)

讲谈《传习录》6-1:龙场悟道,悟了哪八个字?

 

 

俟命,就是等待天命的安排。这种俟命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以生死为喜、为悲(《祭刘仁征主事》)。终于有一天,王阳明于龙场“忽中夜大悟”后,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说,圣人之道,每个人与生俱来,人人从来就有,心中都有,而且无所不能,能解决一要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联系到徐爱引言中“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圣人之道“粹然大中至正”。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明白了王阳明的话,“‘格物’是实现’止至善’所下的功夫。既然知道了‘至善’,也就知道‘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