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怀抱经世济国之愿,闫雨从中文专业改学了管理和经济,主要研究世界文明比较和中国管理模式,从一个自少年时代起就勤于写作、激扬文字的文学追梦者,成长为具有北大、清华双博士后学术背景的知名管理学者,一路走来,可谓不易。欲求文化自信,必须求导文化之真知、真义与真精神,通过文明比较,方知厚重几许。闫雨给自己选择了一条研究的苦旅,蹙眉远望处是人类发展史的浩渺繁星,穷经皓首时也未必能阅尽世界文明藏匿的天问,为此,他不问西东,一路前行。为学术探究与自我精进,他在熙来攘往中保持自我,在众声喧哗里独守宁静,在荆棘密布前百折不挠,在上下求索时逆风而行。他明白他的终极目标,一旦锁定,坚毅笃行。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闫雨还很年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不遑多论。也许是他为人之坦荡、为学之严谨、为事之每每倾尽全力的缘故吧,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信赖能托付的人。作为师者和学者的闫雨,不仅得到了青年学子的仰视,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辈也给了他无比的信任。闫雨的每本著作,无论厚薄,浅显或者深沉,认真为其作序者,都是名字如雷贯耳的人。每次他的课堂都能看到比他年长的学生以极其虔诚的姿态专注地倾听,这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集大成者,而吸引他们前来的,除却保持终身学习的可贵品质之外,闫雨的课堂魅力也可兹证明。这个每每走路带风的人似乎有着天然强大的气场,谈笑风生间纵横捭阖,就能把很多深奥的知识和理论讲透,把很多复杂的人脉和资源高效整合。
这是一个从田野走出的孩子,幼时陪母亲躬耕于黄土,厚重的大地和轻盈的天空共同滋养了他的灵感,这是幸甚所至而“道法自然”的一种能力。笔者在阅读《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这本书时,无数次地会把圣地亚哥那位梦想周游世界的少年代入闫雨先生的形象。在汗珠渗入泥土的瞬间,他看到了田垄里浮起的诗行;在羊群四散于山坡之际,他听到了风声里藏匿的书声。贫瘠的生活里没什么滋养,一本《古文观止》翻成抹布,《三言二拍》带他梦回宋明的市井。但其实,在命运的某些时间节点上,也许那就是灵光乍现的启迪与启蒙。多年以后,当他走过五大洲的大江大河,最牵绊的也许依然是母亲的怀抱和故乡的秋色。眼里有片海,心里有束光。梦想是天地之心,追寻梦想的过程就是舍弃与得到的过程。
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闫雨给自己选择了极其宏大的研究课题:世界文明比较。大千世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带着思考和疑问,从故乡到异乡,从黄河到恒河,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从塞纳河到泰晤士河再到密西西比河……闫雨一路走来,追溯人类文明逐水而居的脉络,探究那些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真相。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他坚信只有到现场去,才能离答案更近些,这是田野调查的必要与价值。为此他几乎付出了所有原本可以休憩的假期,一个人以无畏之姿毅然上路。在族群对抗中,在文明冲突里,在党派撕扯时,在灰飞烟灭后,他看到了未经粉饰的真相,这一切与推演重叠,被他写进《全球文明体验日志》和《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是颇具可读性的佳作,也是闫雨的心血之结晶。
《中关村》特约撰稿人张闻素女士写道:品评闫雨老师的文,亦是体会闫雨老师的人,虽多愁善感却壮思逸兴,因心怀天下而忧国忧民,以出世入世的智慧传道授业解惑,既云淡风轻、行云流水,又始终保有慷慨激昂的热情,万水千山走不出人类的思维锦绣,数以亿计的生灵在他眼底都是悲悯。在书本和传媒之外,闫雨看到的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意识形态加工的、粗粝的、野蛮的、洪荒的、血腥的逐步走向进化的文明,那些历史和现实,几乎就是一部人类简史。通过文明的比较,他观察这颗蓝色星球上那些横向的、纵向的、动态的、协同的内在关系,大彻大悟,澹泊明志,真犹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如此赞誉,闫雨却异常谦逊,只庆幸在田野调查的精神旅途中,也能有知己同行。
微醺在红尘,精进在婆娑。闫雨本人最钟爱的是自己另一本著作《禅与现代管理》。这本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据他所言是一气呵成,写得非常快意,因为他似乎对于禅学有着先天的敏感和悟性,再结合自己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体悟,终成此书。在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言里,成先生以非常中肯的语言对自己的这位关门弟子予以了很高的赞誉:“我的学生闫雨博士更广泛、深入地研讨了禅宗佛学的发展背景与一些具体内涵,并能用当今中外企业的许多例证来解读、诠释、演绎禅与现代管理的内在关联,使禅的心灵的管理作用呈现得更为鲜明,也更为深入。这是一本思考丰富、极具洞见的好书,很值得我们细读。”成中英先生可谓以高屋建瓴之姿对闫雨的研究价值打了一个高分。
《中国管理C模式》是闫雨的另一本著作,出版于2010年,这是一本管理学的探索之作。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称其为“升华了管理科学”的作品;北京大学的谢庆奎教授则称:闫雨先生把中国管理学由“阳春白雪”回归了管理的本义,成为社会企业发展的动力燃剂,为企业领导力更新、管理升级提供了有效路径。成中英先生认为闫雨的这本著作是具有“带领切入力量”地把“中国管理C理论”落地实践为“中国管理C模式”的重要作品。作为中国管理哲学的实践和应用,C模式立足国学根脉,萃取百家文化精华,提炼出具有实践价值的管理哲学,更融合了西学体系,导入西方管理工具,使抽象的传统文化模型化、数量化,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是管理科学中国化,中国管理世界化的标志之作。
如果归纳其学术价值,其中在世界文明发展比较学领域,闫雨提出的“由于生产要素变迁,引发治理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模式的更新,进而推进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著的《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一书,是对于该学科非常好的探索;再则,闫雨师从世界哲学大师成中英教授,使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起初就建立在比较的视角,继而进行逻辑分析;他运用本体诠释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解决了文化自信逻辑的自洽。这些都使他的研究颇具探索价值。正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孙祈祥老师所言:“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比较中,闫雨以中国人独有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将旅途的感悟与现场的求索交织在一起,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提升了对人类哲学的思索高度。”
无论是苦行僧还是扫地僧,做学术始终都是一条清苦寂寞之路。闫雨选择了这条文明苦旅,却也在无数次夙兴夜寐、辗转反侧之后甘之如饴、不悔初心。同事庞慧老师说:“时间是平的,足迹是曲折的;并非时间赋予生命意义,而是生命赋予时间意义。禅,这个神妙的东西,被阎雨老师在生活中发挥功用,显得活泼自然,时时充满着生命力。这一禅风,这般精进,竟时不时地扭转了我们生活意志的萎靡,让松懈昏沉的心果断苏醒,继而知耻而后勇。”闫雨老师竟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不惑之年,他已不惑于利诱与浮名。他的愿望是潜心做一名纯粹的学者,把自己的学术观点继续加以提炼、凝聚和升华,发出一名学者应有的声音,为文明演进归纳,为人类发展镜鉴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则此生足矣。
责任编辑:况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