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传播、践行研究


 内容摘要:

庙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是古代“家国同构”的一种具体治理模式将地域信仰认同上升为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集体认同承担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秩序、发展文化与经贸的功能记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引导庙会文化与时俱进,积极融入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对于传播、践行国家核心价值观,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庙会  文明  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一带一路

 

Research on Chinese temple fair and spread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core values

 

Abstract:

The temple fair is the uniqu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specific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ame structure of the clan and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It bears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mainstream values transmissio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records the Chinese culture genes.Keep the temple fair culture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hinese dream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temple fair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core values, promo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Keywords: Temple fair, civilization, the national core values, China Dream, One Belt And One Road

 

 

、庙会国家意志及主流价值观

庙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源于祭祀,兴于宗教,生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嬗变并将重振于现当代。” 庙会的祭祀与娱乐活动为民众提供文化认同,传承“和谐”与“大一统”的向心性,起到社会整合、凝聚民心的作用

1、庙会传播主流价值观

庙会是古时为数不多能够把民众聚集在一起,借隆重的祭祀活动合理参与政治、表达诉求的一大渠道。祭祀不仅是为了祈福儒家认为祭祀虽是神道设教的仪式亦具有道德感化、伦理构建的功能。正如《孝经》之所谓孝,不仅是在世之时能够奉养父母,还要能够“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庙会最有效地将民众动员起来广大民众参加庄严神圣的信仰仪式在慰藉心理的同时,强化了对于主流价值观的集体认同

2、庙会实现社会整合

庙会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性别、等级约束,超越阶级地位、经济利益、社会背景官民同乐展示了生动繁荣的和谐图景具有促进人际和谐稳定民心、规范群众秩序、移风易俗的目的庙会期间的戏曲等文化活动,不仅娱乐身心还弘扬传统文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民众树立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了庙会宗教信仰的价值伦理体系被社会各阶层认知和接受的可能性。

3、庙会成为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一种具体治理模式

寺庙是古代民众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精神家园。中央政府将妈祖、碧霞元君等大量的民间神明纳入官方祭祀的等级序列中,赋予庙会祭祀行为以神圣意义,鼓励处于地域祭祀圈的乡绅世家、地方文化精英、普通百姓等各个阶层以更大的热情参与正祀,不仅带给民众文化归属感,还可以将地域信仰认同上升为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维持地方稳固有序例如,流传至今的地域庙会仪式中所采用的摆设、道具、语汇等等,均类似于古代臣向君、民向官汇报事务、请求庇佑的形式。借助庙会活动,地域性祭祀圈中的信仰个体被统一到一个似的仪式规范和价值体系中,加强了大一统”的向心力。 

庙会这种“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在延续中国农业文明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其中的狂欢精神也推动了文化的成长与繁荣,两者的相互作用共同成就了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的辉煌与灿烂。

时至今日,山东的“孔子文化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源于地方特色的庙会文化促进了整个中华文化生态的多元平衡发展。全球华人祭祖大典、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世界客家祭祖大典等国际活动,传承着海内外同根共祖的理念,树立“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的意识,把华夏共祖的观念代代相传,促进了华夏民族的相互认同和精神凝聚。

二、庙会文化记载华夏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尽劫难而不衰,屡经磨难而常新,内在特质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所谓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和遗传密码,其核心内容是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庙会文化系统传承与展现了地域特有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语言符号活动,是有待深入发掘的巨大思想库、信息库、文化基因宝库。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视察北京大学,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等不同场合多次谈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庙会文化就是陈列在广阔大地的文化遗产。庙会的节令、鲜活生动的民俗民风与农事活动有关,与儒家的价值观伦理观佛道等宗教信仰有机融合。庙会文化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连接。庙会文化演进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路径。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不是孤立的、表面的、简单的,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系统化载体。庙会承载的文化符号、文化形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凝聚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核心是和谐”与“统一”中华价值理念。庙会对于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竞争力,进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引导庙会发展,推进国家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

《论语·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能够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民间习俗,可以自发地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引导和规范着民众的日常思想行为,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庙会作为民族文化的鲜活符号,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其所内蕴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及其文化规范作用对于凝聚民心、维护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任由林林总总的民间庙会活动自行发展,则难免良莠不齐。在当代国家核心价值观传播语境中,传承庙会文化浓郁的历史情怀,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建立庙会文化的自我完善机制,不仅将丰富人类文明宝库,也将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政策支持

庙会提供了具备良好群众基础的社会互动平台,是弘扬价值观和传承民族文化美德的重要载体。积极延续这一传统文化习俗,古为今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绚烂多彩的民俗活动注入新鲜活力和健康文化,以政策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必然将唤起全民的文化记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切实践行。

政府积极倡导。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庙会文化是农耕文明长期演进的文化积淀,具有天然的富强、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文化基因。如何让这一大众化的传统民俗活动发扬光大,政府必然发挥主导作用,在保护、宣传、立法等方面提供高度重视与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民众正确参与。例如可以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在仪式、诵读、表演、互动等活动中展示国富民强的美好生活,鼓励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社会增加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投入力度,在拍摄录制庙会新闻节目、专题片或者纪录片方面提供文化事业单位协助,有意识的保存文化资料,以多渠道地对外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地域庙会文化的关注。引导人们感受博大精深的庙会文化的同时,打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将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转换为真真切切的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在新时代对优秀伦理道德的认知、对现代文明与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以庙会文化魅力汇聚民心、凝聚共识。

社会组织与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在当前实践中,庙会文化已经成为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各类社会组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层力量和活力源泉。剧团、曲艺俱乐部、中老年艺术团、群众艺术团等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是庙会节目创作与表演的主要力量,努力挖掘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气息,以亲切生动、多姿多彩的庙会节目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为现代庙会文化积累鲜活的素材与广泛的群众力量。引入强有力的学术资源,提炼地域特色文化精华,建立起地域专题性文化研究范式,清晰把握地方庙会文化的现代定位,推进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主动引领大众文化需求,则有利于不断提升庙会文化地位扩大影响力,以庙会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关于庙会文化的互动机制,如庙会文化网站与在线论坛、网络尊孔等活动,则有利于构建广覆盖、开放性、多层次、多元性的庙会文化创新发展态势,既增加基层民众对于当地庙会文化发展的了解,又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将庙会真正建设成为和谐互动的文化舞台,以常态化在线庙会文化形式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2、庙会形式及文化的与时俱进

传承与发展是文化的固有属性。庙会文化自萌芽时期的大型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民众的生活习俗,其演进是一个包容开放的过程。例如庙会在祭祀、宗教功能的基础上整合娱乐和经济功能,从初期神圣的“敬天法祖”、取悦神灵、道德宣传,到注重世俗化、现实化和以人为本,成为国家传播主流价值、大众诉求表达、精神寄托、心灵慰藉的朝圣地和身心放松的文化盛宴。庙会文化的特征是不断求变、求新的。中国庙会文化资源凝聚了强大的民众文化心理并源远流长,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巨大。

在当前文化与经济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财富向拥有文化优势地区聚集加剧的趋势下,以国家主流价值观传播增强传统庙会文化内涵,依托区域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海内外资源汇聚,形成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繁荣局面,增强庙会文化的多元效益,是当代庙会文化转型升级的方向。

现代庙会不应只是传统庙会历史文化场景的再现,而应孕育重生、脱胎换骨。庙会文化是鲜活的文化,依托雅俗共赏的庙会文化平台,在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感的基础上增强现代核心价值观表现形式,传承与创新传统礼仪与民俗节庆,增强历史与现代文化元素之间的协调性,是必由之路。

庙会文化的发展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上借鉴和移植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核,生成一种古为今用的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使庙会文化更具有时代脉搏,符合现代人品味。庙会文化还应借助新型商业模式、新媒体宣传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如举办网络祭拜增强活动的辐射力、覆盖力,引入先进、前沿、高端文化资源,举办学术论坛、专家报告会、音乐会等,形成“文化嘉年华”。围绕庙堂充实文化资源,维系现代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增强庙会的文化凝聚力。以更新的、多元的文化形式代替略显陈旧的形式和内容,在各种新风尚中彰显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和现代理念,以核心价值观促进庙会文化活动的推陈出新。

3、庙会文化积极融入中国梦,契合一带一路

庙会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圆梦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今天,中国梦为现代庙会文化注入了新的视野和内涵。尊重文化多样、和谐共生是中国梦的价值主张。面对全球化一体化与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大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传播优秀地域与民俗文化,庙会不再局限于地域性的活动,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都可以在庙会这个平台上汇聚、展现、竞技,相互欣赏、和平共处。庙会肩负起分享世界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使命。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势下,庙会文化不仅要面向历史,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性与主体性,展现民族特色与文化精神;更重要的是面向现代和未来挖掘中华文化的价值主张,将地方文化传承融入主流文化,将古老的庙会文化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洪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将民间艺术融入庙堂背景。

庙会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以庙会文化为平台整合优秀的民族音乐、舞蹈、演艺、仪式等文化元素,在更高的平台上演艺,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魅力,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庙会文化走向国际,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向世界人民展示绚丽的中国梦。

 本文入选《全球创新与国家发展》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12564-1/G.1643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