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有实战意义的曹操兵法战略


 最具有实战意义的曹操兵法战略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乱世惟能,盛世惟忠”。这反映了延续数千年的集权专制文化的特色:在动乱时期放松压制或者执政者自身都难以自保,于是各色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草民百姓、尤其是绻缩在某个角落的精明智慧之士开始走向舞台中央,这些人后来多成为新朝代的执政者或者参与者;社会稳定时期执政者集中权力,强化专制,执政者只需要听话的阿谀奉承之徒,行走在政治舞台上的,多是善于观言察色的随机应变的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曹嵩在东汉灵帝时期曾经担任太尉)的曹操,二十岁之前是个纨绔子弟,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但是为人却机智警敏,有极为高超的随机权衡应变能力。一直到他遇到几位相面高人之后。第一位高人是在睢阳(今商丘)遇到乔玄(曾担任大鸿胪、司空、司徒等职),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另一个是曹操的朋友对曹说:南阳善于观人的何颙曾经对别人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是东汉末期著名社会评论家,喜欢评论人物,每月月初更换评论一人,当时被称为“月旦评”。许劭评论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来被东晋史学家孙盛改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被人看好的曹操准备承担起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于是毁家应变:博览群书,习兵练武;变卖家产,招贤纳士,欲匡扶社稷。然而,世事不济,朝政日益腐败,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曹操曾担任济南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他秉承一贯做法,整治官场,撤换了大约80%的官员,济南官场地震山摇,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这可以说是曹操小试牛刀。然而只手难擎社稷。眼看着天下一天天乱下去,于是曹操起兵陈留,开始逐鹿中原。

在传统小说和戏曲里,曹操奸诈的形象活灵活现——大白脸、三角眼,一出场便抽搐着面颊,带着奸笑。事实上,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在汉末天下大乱的形势下,实行了抑制豪强兼并及用人唯才等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壮大自己的力量,统一北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真实的曹操生性节俭,不好华丽,衣服被子十多年不换,破了便清洗缝补。他患有头痛病,要用东西盛水垫在头下,曾用铜器盛水,因气味难闻,于是改为银器。旁人不太理解,以为曹操喜欢银器,曹操便下令改作木器。

曹操不仅自己很节俭,对后宫和家人也要求如此。他规定不能穿锦绣做的衣服,不能在室内熏香。曹植的妻妾中的一个曾穿锦绣做的衣服,不巧被曹操看见,曹操认定她违反了规定,于是将她遣送回家赐死。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反映了曹操的本性。

曹操通过“唯才是举”,笼络了大批有才之士。他很善于听取臣下的建议,曾多次下《求言令》、《求贤令》,以鼓励臣下上言得失,还常常提供纸张信封,要他们将建议写好后交上来。

曹操的许多政治策略,都得之于臣下的出谋划策,如“挟天子而令诸侯”是听从荀彧的建议,屯田许下是听从枣袛的建议,至于在立嗣的问题上,曹操更是广泛征询了大臣的意见,如卫臻、桓阶、邢颙、贾诩、毛玠、崔琰等。曹操善于采纳臣下的建议,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

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曹操能消灭各个割据势力,统一北方,与他善于用兵是分不开的。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却爱好兵法,曾将各家兵法抄为一书,称为《接要》,又对《孙子》十三篇详细作注(即《孙子注》,但也有人怀疑这并不是曹操的作品),还写有《军令》、《败军令》、《船战令》、《步战令》等。在实际的征战中,他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变化如神。将领征伐必须依令而行,临战之时又亲自指挥,从令者一般都会取胜,违令者常遭失败。每当与敌人对陈,曹操安闲自在,好像不想作战,而一到胜负关头,便勇猛直前,势不可挡。

对于战争的看法,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像春秋战国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似周朝诸侯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徐城(今宿迁市泗洪县)。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三国志·武帝纪》),“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治军方面,曹操在《孙子注》中说到,“礼不可治兵”,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陋习,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他以法家之术,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不罚罪,非国典也”。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依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慎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执法三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选择那些通晓军法、规章制度者、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宪兵。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认为“将贤则国安”,“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因此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提拔张辽、张合、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对有过失的“贤”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智慧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之战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伐柳城乌桓得胜回师后,还是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军事谋略上,曹操说:“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特别推崇《孙子》一书,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的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故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其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吴、蜀作战,或东攻西守,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华夏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

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学最高境界,曹操也是深谙其道。他在《孙子注》中说:“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蕺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也有深远影响。

当然,任何人都难免犯错,比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就以非常优势的兵力却败给了弱势的孙刘联军。在下分析有三:一是一贯谨慎的曹操忽略了隆冬季节可能刮东南风这个细节;二是被周瑜、黄盖的苦肉计所蒙蔽;三是被前期的节节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瑕不掩瑜,曹操的兵法战略还是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

 

2014214日初稿,

2016728日星期四修改,

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