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连接社群的修炼术——近距离访谈李海峰和他的DISC


文:安秋明

 

2015年,如果评选培训圈十大热门现象,李海峰老师的DISC双证班绝对占有一席。在公开课普遍唱衰的今天,6800元的价格着实不便宜,但期期火爆的场面更激起了我们对李海峰+DISC+社群的极大兴趣。

 

323日下午,李海峰老师做客淘课,共同碰撞DISC双证班社群和淘课几十万培训经理社群的连接机会。我们也因此有幸近距离聆听了李老师对于DISC双证班及其社群发展的分享,让我们对一个强连接的学习型社群有了深入的认识。

 

李老师说,他的DISC双证班其实只想做7期,但没想到被学员推动着,一直做到了马上开课的第27期,授证学员也达到了近1000人。他总结说这是顺势而为的结果。但是任何成功背后都有值得总结的客观规律,我们也许可以从闲谈中还原出李老师和他的DISC双证班社群值得借鉴的规律。

 

以下十条,未经过海峰老师本人的确认,权且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学习反思吧。

 

1、共同的纽带是社群维系“看不见的那只手”。

任何一个社群的存在,背后都要有一个原因。对于DISC双证班社群来说,同为线下班授证学员,这是大家共同的背景。同时,以DISC为主题的社群分享,更强化了一群人的集体认同。

 

共同的经历,特别是线下面对面的连接,是社群凝聚的关键一环。类似主题的分享,我们在很多微信群也有见到,但是粘度远远不够。我想根本的区别,就是我们对人际沟通的理解。线上可以让社群相互熟悉,但线下更能促成社群的信任及合力。

 

2、灵魂人物是社群形成初期的核心要素。

对于DISC双证班社群来说,李海峰就是一个神,他依靠个人魅力和课程的高品质,建立了一个忠实的学员粉丝群体。所有学员因为对李海峰的认同,而加入了社群。这个阶段,李海峰就是社群的灵魂。和企业经营一样,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源头。对于社群来说,发起人的个人特质,也决定了一个社群的调性。

 

有意思的是,海峰老师从一开始就请任博老师担任翻转课堂的群主,而他自己一直去个人化,从14期开始就是联合主讲,他在强调如果一个东西只有他能讲就代表不具备传播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探一个社群布局者的恢弘格局。从一个可触摸的真实的人,到一个价值观符号,再到代表这个符号的一群人,社群的溢出效应自然就绵延不绝。

 

3、自愿者群体是社群发展壮大的核心环节。

李海峰老师自己说,最开始的自愿者,是看到李老师太辛苦,可怜他所以出手帮忙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说辞吧)。当然最开始只是简单地帮摆摆桌子、倒倒垃圾。但是,社群众一定有那么几个人,看的、想的比别人深,能够从社群中看到连接的价值。于是,在李老师之外,有人主动站出来,愿意承担义务工作。从单核到多核,一个社群的规模发展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单核的社群,是不可能做大的。

 

在淘课做“培训宝”培训管理系统这款产品时,我们对“自愿者”的作用感受得尤为深刻。整个培训宝的初衷构想,就来源我们想解决“培训人社区”几十万培训经理们工作中的各种痛点,如调研评估考试等事务很繁琐、学习形式偏单一不讨喜、绩效考评缺数据支撑。产品诞生之初,我们就开设线上的“培训宝家园”,鼓励用户在使用培训宝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有时,哪怕只是单纯的吐槽,也都在培训宝版本演进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户看到自己提的意见切实体现在了产品之中,就更乐于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继续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用户的“自愿者行为”推动着产品的升级方向,这比我们的产品团队做多少次用户调研、焦点小组都来得更有效。而我们的用户在碰撞中,也基于培训宝建立了业务交流方面的连接,产生的交流、聚会、参访、甚至工作机会都不胜枚举。

 

4、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社群走长远的必要保障。

如今的微信社群,如果处理不慎,就极可能变成红包群、广告群。而这样的群,无疑就背离了社群建立的初衷。李老师的DISC双证班社群有一个严苛的规定,发广告可以,每个广告要发一个200元的红包。如果谁发了广告不发红包,就要被@,如果还不发红包,就要被踢出。这就是一个社群的范式,一套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当然,还有更狠的。如果你领了红包,但不帮别人转发,这也是要被追责的。anyway,这个规则你喜不喜欢不重要,如果你进来,就要尊重这个规则,如果不喜欢,就离开。

 

很多社群都死在了对规则的灵活上,特别是线上社群。无规矩不成方圆,对社群来说也是一样的,无规矩不成社群。任何产品也好,社群也罢,在初期都应该建立用户群的基本价值观准则,让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比如我们的培训宝,价值观就是让培训工作高效、便捷。那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遵循并认同这个准则,时时去想是否还有更聪明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价值观体验,从“培训宝”发端,但融入到了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

 

5、价值感是激发社群参与的核心驱动力。

所有社群都希望出现志愿者,大家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大家共同遵守规则,大家群策群力,blabla。愿望是很美好的,现实却是很残酷的。作为社群的灵魂,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定要为一个社群设计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对于DISC双证班社群来说,大家共同的身份是授证学员。除此之外,有专业讲师,有企业管理者,也有培训机构从业者,也有纯粹抱着兴趣来的。用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判断,肯付6800元学习的,通常都是高价值人群。尽管无法预测比例,但是我们相信很多学员一定是朝着这个高含金量的连接关系加入进来的。李老师分享了很多学员间通过连接促成的合作,这都可以看做连接之后的增值产品。这背后,就是显而易见的价值感。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再举一个“培训人社区”的例子。在我们的社区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版块叫“培训人问答”。每个人都可以提问,每个人都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截止目前,累计有160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平均10多条的参考建议。这就造就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能收获价值。

 

6、创始人对关键节点的呵护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细节。

DISC双证班学员社群体系中,基础节点是以每期班为载体的班级群,再往上则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群(如华东、华南、华北等)。李老师目前只在当期班的学员群,课后即退出。但他始终留在几个区域群。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从几十个社群中跳脱出来,只关注一些重要的节点。对于节点角色来说,最重要的是馆长(区域群群主)以及馆长助理,在下面就是班主任(班级群的群主)。这些角色都是没有任何经济回报承诺的志愿者,但是并不意味着李老师对此放之任之。李老师对这些角色会给予特别的辅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

 

李老师讲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学员中有一个牛人,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李老师说,你试试能不能发动社群的力量来做一点事情。这个人做了,才知道自己做和组织大家一起做的难处。但也正是这样,让这个人对管理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回过头来说社群,我们通俗一点地理解,如果要掌控一张网,就一定要能影响关键节点,否则就容易失控。

 

7、让每个人想清楚利益是什么,是社群关系坚韧的核心命题。

李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做法。对于“班主任”这个角色,不是任何一个学员想申请就申请的。这个申请人必须提出10条申请理由,而且必须是和“自己”有关的理由。熟悉辅导技巧的人都会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追问的过程,让每个人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李老师很直接地说,我会追问申请者的真实动机。如果他回答说是为了社群的发展壮大,我是不大相信的。背后一定要有他自己做这个事儿能收获的价值,才可能驱动一个人真正把事做好。

 

李老师对于每个班主任,在他/她完成一个班级后,还有一起复盘这期班,做一些辅导和教练的工作。这样一来,每个班主任对于自己的收获就更明晰了。社群最稳定的结构,就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一定走不远。

 

8、投入度是社群粘性的试金石。

李老师自己说,在社群刚起步时,每天投入了大量时间在社群,解答大家的问题,促动大家间的互动,目的就是一定让大家有存在感。这是李老师自己的以身作则。对于学员来说,每天晚上2小时的微信群轮流分享,则是另一重考验。群分享还需要排期,不是想讲就能讲的,这更让每次的分享者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而作为新开班负责招生的班主任,则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是个人的人脉资源。这种投入热度是会相互感染的,形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力量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社群来说,飞轮一旦运转起来,不适合的人就自然淘汰出去了。

 

9、背书是信任稀缺时代最宝贵的粘合剂。

用李海峰老师的话,他的班级滚动开起来,主要靠的是学员的力量,而不是他个人。在他的学员中,有人转介绍了29个学员,有人转介绍了36个学员。零星转介绍几个的情况就实在太多了。当学员肯张口为社群去发展新生力量的时候,社群就活了。

 

类似于小米,李老师的DISC双证班社群也有自己的F码。新学员不是掏了6800元就能上课,而要找到老学员来为他背书。这个背书是要付出实践的,老学员要负责和老师一起,让新学员真正学会、弄懂。李老师有过一个总结,真正享受社群学习的人通常是爱学习的人、有利他精神的人,否则自然而然就淡出社群了。社群经营要找到“对”的人,绝不是越多人越好。

 

10、改变,是一个社群可以给予成员真正的价值。

李老师的DISC双证班社群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要分享改变,而不是分享感受。上课激动,下课不动,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空谈收获,发了再多的朋友圈,集了再多赞,回过头也不过是一时的热闹。李老师的DISC双证班社群,每晚分享的内容只有一个中心话题,就是围绕DISC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落地,谈应用,谈效果,谈改变。当改变真正发生时,社群的信仰才能说真正落了地,生了根。这样的社群,才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引爆点》这本书中,提到了社会流行现象背后的三个基本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对照DISC双证班社群的发展壮大,我们发现很多事物其实背后都有相似、相近的规律。但是术的东西谈得再多,都不如回归事物的本质,从人性出发,从如何为每个成员创造价值感出发。唯有如此,才可能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类似于DISC双证班这样的强连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