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用乡愁情怀和实际行动保护乡土家园


“乡土调查的过程,是一次精神还乡的过程。我的调查与作家的乡愁书写不同,我以记者的眼光回到家乡,以纪实的方法呈现,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村庄的小叙述,引起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真切感受到了纪实的力量。”四年前,中山日报记者程明盛在返回湖北应城老家探亲的过程中看到家乡凋敝、伦理失序。他没有哀怨,而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审思意识开展了一项田野调查,以调查采访的形式记录下一个乡村的现状和数十个人物生存的境遇,最终写成《大国空村》一书。 

在这本书中,程明盛从应城的家乡小村切入,背后探索的却是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遭遇的普遍问题,发出的是迫切而忧国忧民式的呼声:乡村如何重建,乡村生态如何恢复,乡村人口如何安居,进城农民如何保障基本福利,乡村道德文明如何维系?通过一个个真实人物的遭遇,他对城乡土地权益分配、农村规模化经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5年12月27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和南方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守望乡土家园留住美丽乡愁——《大国空村》作品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广东省作协、中山市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十多位专家,就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的变迁、现状、困境的概括与反思,珠三角城市作者在乡愁书写、乡土文化重建中的角色与担当,乡村风物保护、乡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复兴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为乡村活化建言献策。 

乡村的命运系着中国的命运 

《大国空村》是一本“突如其来”的书。2011年8月,在中山市工作十多年的记者程明盛送病重的母亲回家乡住院,抽空回了一趟老家的村子,他随手拍了一段视频。“从村口到村中央一段两分半钟的视频里没有出现一个人影,一种家园即将消逝的恐慌骤然袭来。从那一刻起,我就想,自己的家乡会像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走向消亡吗?自己能为即将消逝的村庄留下点什么?”他突然生出寻找乡亲、记录家乡的强烈愿望。 

随即,他趁着工作之余的时间,多次返乡调查,每次回家就找乡亲聊天,寻找一切机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家族人口迁徙,打工生存状况等。这个过程中,他隐藏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为了不引起乡亲的戒备和防范,他始终用一部设置为飞行状态的手机录音。最终根据调查所获的材料创作了这部纪实作品《大国空村》。 

随着调查深入,主题不断升华,程明盛发现,自己熟悉的村庄浓缩了城市化中国的乡村命运,可以作为人口迁出地样本。“不少人问我,怎么那么巧,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有那么多故事、那么多命运?其实,一本书远远包容不了村庄的命运,许多人和事出现了新版本。只要走近了看,自己的村庄就是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乡村公共服务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党国英认为,程明盛在本书中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和对乡村文明的忠实、敬畏令人敬佩。“他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关怀,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文情怀,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他的书里看不到走出家门的成就感,看不到自我膨胀,他在虔诚地勾画家乡。他关于集体所有制的反思则体现出了难得的理性精神。”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总编辑王更辉认为,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表明,全世界对于纪实作品的社会关怀都抱有期待,《大国空村》等作品揭示了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严峻性与迫切性。他指出,新一轮农村改革指向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大重点领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正在加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更需要新闻记者有所作为,深入基层一线,聆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寻求改革共识。 

解决乡愁不是要回到乡村守住乡愁 

在这部纪实作品中,程明盛用乡亲的眼睛和口吻记录了乡村人口流失、农田荒废、儿童留守、打工农民遭受疏离和孤独等问题,“乡村呈现的逃离感、抛弃感触目惊心”。工业化、城镇化给城乡之间带来的“富饶的贫穷”,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如何破解目前乡村的经济、土地、就业、移民、环境、道德伦理和文化困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激烈讨论。

党国英以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例指出,目前我国城市的建筑利用率较低,大大限制了对农村进城人口的容纳能力。他指出,现在中国城市建成区和工矿区有8万平方公里,但是以公共用地为主,城市居民区占城市建成区的比重大约为26%,不到东京的一半。“一些城市如果规划合理的话,可以让多数中产家庭住上独栋别墅,若达到东京水平,人口密度还能大一点。如果中产阶层能住上独栋房子,推开门有个10平方米花园,就不会像北京一样,人们一到假期就要出去。”他认为,解决乡愁问题,不是要回到乡村守住乡愁,而是守在城里解决乡愁。因此,城市化的具体路径是解决农村进城人口的重要问题。 

土地权属和利用是困扰农村经济的关键。党国英指出,现代农业的力量来自科技、资本,农村应该成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生活、工作的地方,要避免村庄走向衰落,就应该把它们变成现代农庄。因此他建议,要保障农民财产权,一方面集体所有制要有所改变,一方面土地流转和交易限制等一系列政策需要调整。珠三角地区在这方面更可以走在前面。 

广州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俊忠曾在某基层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三年,亲眼目睹了山区简单化水库工程的危害,乡村犯罪也令人担忧。他根据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的考察经验提出,农村经济需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产业链。 

广东省文学院院长、省作协副主席熊育群对乡村世俗伦理的崩溃有所警惕。“我湖南老家农村很多人来广州谋生,在家时都是很淳朴的好人,出来就干坏事,在农村,赚了钱回家就是英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就容易出现道德退化。”如何在城市里建立一种替代性的乡村伦理秩序的规范,首先要让他们在城市有相对固定的生存结构。 

拯救乡村,只要有心就有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力表示,“农村空心化其实并不仅仅是江汉平原独有的,连以发达闻名的广东也有不少空心村,我曾经去广东一个村子里调研,当时夕阳西下,景色美极了,陪同的人却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进城或迁徙了,整个村子没有一个人。为什么如此美的乡村留不住农民呢?这确切反映了大国里的村空问题,国大,村空。” 

尽管乡村经济、人口、环境和伦理面临种种问题,多位专家强调,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农村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活化乡村的办法。 

丁力指出,造成农村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这源于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市场产业链薄弱等三个方面。他指出,广东清远的一些偏远山村经济被盘活,揭阳的“淘宝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了优质农产品与外地市场对接的交易平台,形成网上交易市场,在城乡经济竞争的弱势局面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南方周末资深评论编辑蔡军剑以自己多年的观察指出,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有些地区的乡村并不是空村,比如广东潮汕地区依靠宗族乡亲的力量让有些礼仪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相反,逃离北上广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他认为,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如今一部分有识之士已经或正在回到农村,投入到电商行业,进军农村市场,网上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多,像京东这样的电商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农村市场。“农村是互联网市场最大的蛋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个上网的村民就带动一个村经济发展的现象,而许多农村供销社的领导也开始想通过电商开发农村市场。”因此,他认为,农村建设可做的事情其实很多,目前有许多有志之士在参与的“免费午餐”“农村读书计划”等就让乡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何拯救乡村,留住乡愁?仅仅感伤、感叹是没有作用的,只要有心就有力,各方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的乡村总会渐渐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