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如何看待投资泡沫?


  纳斯达克指数1971年从100点起步,10年后才突破200点,到1991年才到500点。1992年,参议员、前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以,次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999年高科技公司IPO有272家,2000年股市崩盘,当年依然有148家。现在根本无法相比。即使经过了15年,当年跌落的价值还没有回归到2000年的最高点。

  风险投资其实并不真的那么愿意承担风险,当年的泡沫很大程度来自于对互联网的盲目向往以及带来的大量非专业VC机构的资金。当然专业VC因为发展过快,引入了大量财务出身不懂行业的人员,也是因素之一。大量带有投机心理的游钱、热钱、傻钱导致了泡沫,当然,也正是“真正”的VC从一开始进行鼓动,使一部分“游钱”、“热钱”成了“傻钱”。这部分钱既没有占到先机,又没有通盘考虑坚持下来。所以亏本的是他们,最后支撑不下去、被并购的也是他们。部分VC就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并且因为有了替死鬼,所以暴利甚至不需要等到互联网产业真正盈利。

  如今的VC对市场的了解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投资被市场验证之前,会把资金持续的投入那些可以明显看到成长愿景的行业。去年大疆科技估值快速提升后,这一产业经历了估值约10倍的增长,不能说这个产业现在就已经成长到非常有价值。但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产业的发展也不会这么快,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当然,方向也可能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关于泡沫的说法,先信奉兼听则明——

  WISE 1.0互联网创业者大会上网易科技的采访:

  甘剑平(启明创投):有寒冬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你不觉得一切都在勃发之中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融资环境可能还处于“盛夏”或“晚春”时节,距离寒冬还非常远。

  我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在资本主义形式的市场中,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的,信息流通方面又有记者、投资经理这么多人来进行获取,所以很少会有一个所谓真正的泡沫。市场本身会决定价值的。

  短期市场的波动不能称之为泡沫,最多可以称之为调整。这只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的摇晃。真正的泡沫是在大家都变得极其贪婪没有恐惧感的时候才可能形成。就像当年荷兰郁金香泡沫一样,买了一份郁金香第二天转手就能翻番,这个才能称之为泡沫。

  现在的市场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理性的,只不过估值比以前稍微高了一些。因为过去一段时间阿里、唯品会上市后的估值都很高,没有上市的小米也得到了很高的估值,因此贪婪的一面有些压过恐惧的一面了。但是距离大家都完全贪婪的状态还很远。市场还是很健康的。

  (反对票)

  羊东(赛富投资):目前尚不好判断泡沫是否已经形成。如果未来两年里的估值水平都维持在现在的高度,可能也很难说泡沫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对于投资的基础环境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最近想出了一个“早期投资股市化”的提法。

  互联网领域投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众多熟悉游戏规则的创业者群体、成熟的投资人群体以及包括网易和36Kr等媒体在内的信息传播群体。这种格局使得信息层面上的透明度较以前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大大提高。

  当然,这种信息的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很多不够成熟的投资人和只想圈钱的创业者。这些群体的进入会让早期投资环境出现一定的不理性,但也属于正常的可理解范围。投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必须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

  (反对票)

  李宏玮(纪源资本):寒冬还没到。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保持每天都是寒冬创业环境的心态。实际上,创业者今天面对的市场容纳空间、人才空间、资本空间要比五年前、十年前大得多,也好得多。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找到明天的新秀,明天的新秀会在几个新型的领域,这些新型的领域会诞生颠覆性的新领域和商业模式。对一个商业模式来说,一定会有些人看好,会有些人觉得看不懂。看不懂他就会觉得不好,觉得价格太高了,可是价格高不高这个事儿是我们今天判断不了的,比如三到五年之后再往前看,我们就会说,其实那个时候估值根本不贵。

  关于估值的高低,我们被考验的第一要点就是我们的判断。如果你的判断是大部分人可以猜想出来的,这个时候再去投资一定是贵的,因为它已经上市了。

  (反对票)

  王 啸(九合创投):投资这事挺受外界影响的,特别是早期投资。为什么出现融资泡沫,有这几个因素:1、美国科技股近一年半表现的不错,中概股估值翻了好几番,来自于互联网股票在美国股市估值调整上去了;2、因为这个调整,反映在一级市场就是投资比较热,投资热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基金成立的比较多,有更多LP愿意往里面砸钱;(2)、现有的基金投项目的速度和抢的程度就加快了,整个创业市场中的钱多了,但项目没那么多,这样相对不错的项目就拿到了很高的估值,比较快速的发展。

  (同意票)

  王强(真格基金):现在市场确实偏热。偏热不在于泡沫有多大,而是第一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出来的项目越来越多,第二资本多,这两个多才构成了市场偏热。

  跟三年前比,按市场均价,早期项目已经两到三倍的放大,三年前我用三分之一的钱可以投到不错的企业,现在这个价钱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是市场平均的水准。

  (未表态)

  龙宇(贝塔斯曼投资):目前的投资泡沫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现在的投资,天使轮要从1000万美金到2000万美金起,A轮被冲到了2000到3000万,B轮已经变成了原来C轮的典型状态。在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认为说,会冷静。作为投资人我当然希望大家能够冷静下来,让我投到比较便宜的公司、比较合理的价格。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在未来的6个月里面,特别是在A轮和天使轮的融资状况,还会持续走热、胶着不下。

  (同意票)

  李丰(IDG资本):资本市场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条直线的时候。如果只问估值是否合理?这个答案是永远没有合理的,它总是偏高偏低没有一条校准线。泡沫其实有它的作用:首先,可以从“创业者”和“用户”这两端快速培养起习惯。比如前些日子两个打车软件的竞争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其次,“泡沫”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创新速度,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热,前景好,都来尝试创新,使其他一些本来在“下海”边缘犹豫的人也果断参与其中。

  当然也有一些坏处,比如估值可能会出现高得离谱,留给投资人判断的时间变短。

  (未表态)

  搜狐IT频道上无穷俱乐部举办的“无穷圆桌:VC争鸣”——

  吴世春(梅花天使):我觉得,第一,投资现在看起来像是有泡沫的样子,但是对我而言,因为我们第一投的都是非常早期,第二,贵的我就不投了嘛,一个项目超过我的认知范围,比如说今天上午见到他的时候,估值还是一千万,到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已经两千万了,这种项目我就不投了,我一般不去抢项目,抢来的项目很多都感觉,第一,他不认可你的价值,觉得你进去的话是占了他便宜,所以我们一般也不太怎么去路演秀上投,那种秀经过媒体一包装,往往估值涨好多,我觉得泡沫都是在媒体吹出来的,一吹嘘这些企业,估值上来就很快。我们恰恰很多项目,我们自己投出来的,感觉比较好的项目,这个人比较务实出来创业了,他也有个想法,我们听完这个想法不是很靠谱,再跟他聊,你这个项目再修正一下,投点钱再做起来。出去外面经常秀的项目,经常大部分的时间在赶场比VC还忙,收集名片比VC的名片还多,这种现象不是好现象。

  (未表态)

  张鹏(泰达科技投资):我们不在意这个泡沫,是因为什么?大概几个方面,刚才吴总是真天使说真话了,我们做VC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一,泡沫从行业角度来讲肯定是有泡沫的,这个过度繁荣的现象,当然我觉得对于个体来讲是不存在泡沫,我要投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交易,他估值高你可以不投,这个泡沫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平均别人,我们行业自我批评。泡沫产生都有原因的,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资本方,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有些投资机构是比较懒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软件硬件互联网都投,其实我们投集成电路是非常寂寞的。互联网项目是所有投资项目是最难的,第一个,互联网是TMT集大成,直接解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或者直指消费者的 人心,人心是最不可琢磨的,你要快速对消费者的人心做出反映,这是非常难的,比集成电路还要难,互联网这个行业看起来很容易,涉及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投腾讯,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没有国内投资,为什么?大家很难看到直指人心。他们认为很简单,免费。做起来非常难,媒体喜欢把成功的列出来,但是死掉的远远比成功多得多。我要投集成电路也很苦,死的概率不比互联网低。当互联网有泡沫的时候我们投集成电路,我们投开源,集成电路也火,斯诺登事件出来以后,我认为我们不寂寞了,很多人也开始投。我们投其它看起来冷门的项目,无论是集成电路还是互联网还是软件,刚才我们也讲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我觉得核心在于我们投的是一个好的企业,好的企业标准什么?跟行业无关,是能解决特定消费者或者解决某个特定消费群体特定需求,我们投的好企业跟行业没有太大关系,我不关心泡沫,我关心他是不是好企业,能不能解决一些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个消费群体是够大,帮助他成长起来,不管用互联网手段还是传统手段。

  第二,我们认为这个价格,泡沫会体现在价格上。对于投资机构来讲你不要抱怨这个,项目定价能力是体现投资机构专业性的体现,你觉得他高就不投。每个投资公司是有策略的,在既定策略投下去,管理基金,你管理一个基金追求稳定收益,你不一定要去赌,要追一个高大上的项目,我们很多机构一定要追一个高大上的项目,整个基金失败概率是非常高的,很简单他不愿意去看花时间去研究的东西,技术性偏强,他不愿意研究。同类项目是某某公司投了,很高大上的公司投了,永远不能成为投资逻辑之一,什么可以成为投资逻辑,某某公司投了,我理解为什么他投,你认可就可以投,不能红杉投了IDG投了我就投,你不知道他为什么投?你会失败,你是步人家后尘,泡沫很多是有资本推动,里面有很多原因不愿意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愿意跟风盲目投,造成资源配置的失衡,更愿意反思,投资机构是资本的本身,我们应该向硅谷学习,刚才讲孵化器,硅谷做得好是YC,我给你免房租,我还给你发工资,一个人两三千美元的工资,我这个项目里面要占1到4%的股份,创业者愿意分享他的股份给他。我想说泡沫现象是周期性的,现在有破灭了再有很正常,非常正常,但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泡沫没关系,考验你的,有没有泡沫情况下,你永远要有对项目的定位,这个项目到底是不是好项目,一个好项目定价是什么,这是投资机构的基本功不是泡沫的原因是自己的原因。

  (同意票)

  王维(同创伟业):我做了20年投资或相关的行业,感觉其实泡沫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憎的东西,高估值投资人进去被拍在沙滩上了,但是我观察几乎大部分优秀企业都是在泡沫期间发现和成长,这个特点也很有意思。往往泡沫是大家对整个行业关注度很高,导致随后有些企业出现非理性估值,我们还发现有些有意思的现象,我过去投的十倍以上回报的项目,基本没有跟别人硬抢下来的。从容投资的回报水平比较高,我看过几十年的案例的感受。

  投资人不是万能的,包括百度投资方DFJ的老板Draper,项目回报上百亿美元,其实是个人投资行为,腾讯从头到尾MIH拿了36%的股份,MIH也非专业投资机构。也包括阿里,阿里是孙正义个人的决策,我们看到疯狂时期投的疯狂项目带有个人和非专业机构的烙印。

  对于目前,我们泡沫来的核心,我觉得来自国内国外两个方向,美国特别是08年以来美元超发,这个已经到了转变的边缘,美联储改变政策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是连续多次,比如加息,明年会进入加息周期,有大量国内热钱通过香港其它口岸回到美国,明年预测整个资金链的情况一定比现在更紧张,大家能享受泡沫抓紧时间享受,因为在前段时间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资金层面大家要做好偏紧的准备。从中期来说,中国这一拨真正的浪潮还没开始,这里包括移动互联网也包括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变化,为什么这么讲?大家老是比较关注目前比较热的一些企业和一些方向,其实我们认真想是未来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以后的事情,巴菲特从不去拍卖市场抢项目。在现在环境下,未来三到五年有哪些方向真正有机会,电商格局明显了,我觉得电商也就这么一个阿里主导,但是像京东亚马逊唯品网等构成一个框架了,O2O虽然我们经历了一拨浪潮下来,O2O面临一个近20万亿服务业市场规模,虽然相对于我们零售总额25亿相对偏小,但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进行再造有巨大想象空间,服务行业毛利比较高,能够通过O2O方式让闲置服务力量能力利用,我去台湾有一个观点很好,亚太区整个中产构成跟欧美很大差别,我们这边整个中产构成月收入在4千到8千人民币的阶段,主要消费智能手机、软硬件,这构成中国下一拨上升主要的方向。

  我看了一个数据,大家比较震惊,现在中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在2010年到2012年整个水泥消费量是美国上个世纪100年消费量还要多,我们过去在重资产领域走得太远了,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欧洲,超过了人均36平米,还没算违建的宅基地,整个这块消费,政府拉动重资产已经到了尽头,美国1927年以后粗刚产量就没有增长过。电商、包括云,云,不仅仅是相对容易的运营商开放的私云,未来更多是人机交换的平台,在平台里面有很多好的应用,未来IM核心巨头将面临很大问题,数据安排可能会排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端到端储存方、数据使用开发团队对云的服务效能包括中间安全性以及中间的应用特别是人机交互需求很强。未来的趋势不是很清楚,蒙蒙胧胧的产业方向挣钱挣最多,看得很清楚细分方向,相对风险少一些,回报少一些,但不是回报真正方向。

  (同意票)

  《环球企业家》杂志 “VC泡沫AB面”——

  周炜(凯鹏华盈):类似的担心每隔三四年就会出现一次,2008年、2011年都曾经出现过,但是当前的科技泡沫离20世纪90年代末相差甚远,并没有可比性。但为谨慎起见,凯鹏华盈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放慢了投资步伐。

  熊钢(澳银资本):早期投资的泡沫都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领域不断会产生新泡沫,也不断会破灭。目前泡沫之所以没有破是因为有资金在持续支撑,可一旦一个行业没有资金进入、纷纷撤离时就是泡沫破灭的时候,但在什么时间、什么点、由于什么原因现在不得而知。只要别集中爆发。逐渐破灭,转化快一点就可以慢慢消化掉,这是小病,集中爆发就是大病。

  (同意票)

  张震(高榕资本):泡沫肯定随时都有,没有泡沫说明这个经济不活跃,不要因为泡沫就胆怯。对比上一波互联网泡沫,1999年人们只会记住在互联网泡沫中很多创业公司死去,但BAT都是那个阶段诞生的,投资人赚到的钱也不少。与1999年类似,现在也有很多颠覆性的概念涌现出来,如果把今天比喻成1999年,那么中国最牛的移动互联网和O2O公司可能就在这两年诞生。

  (同意票)

  新浪科技“中国科技创投市场有泡沫吗?”——

  扎克·维斯菲尔德(微软创投):中国的科技创业热情确异常狂热,但却未必是泡沫。诚然,创业公司的融资时机有所提前(大约提前了6至12个月),相邻融资之间的间隔也的确短于常规情况。但不容忽视的是,更快的增长的确需要更多的资金。这种情况能否持续下去?恐怕不能。但尽管如此,我相信现在仍是中国科技投资市场的黄金时期,虽然速度最终可能放缓,但绝不会彻底扭转。由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成立,我相信仍将涌现出很多不仅能影响中国市场,还能改变世界的中国公司。

  创新工场微信号——

  汪华(创新工场):现在恰恰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太多的行业和领域都在等待这场以软件为基础的工业革命!

  在早期投资市场上,不管是投资总额、投资的数量、还是孵化器的数量、中国和美国硅谷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未完全得到挖掘,所以未来中国早期投资市场上的空间还非常大。

  与其说是2014年的早期投资市场过热,不如说是前几年中国早期投资不足,机构很少,大的天使也很少。现在的局面,我认为属于在快速地回归正常——本来就应该有更多的早期投资。在美国,早期投资的金额和后期投资的金额几乎是一样的。

  认为早期资本存在泡沫的人,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爆发式增长的经济就是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他们恰恰忽略了爆发式增长的起点是否已经是一个高点,也选择性地忽略了实体经济同步在快速扩张,并等待着新一轮的创新和增长。

  (反对票)

  经纬创投微信号——

  张颖(经纬创投):最好的时代往往也是令人提心吊胆的时代。我们说的泡沫一直都是估值的泡沫。资金供给的增加必然带来价格的上涨和需求的增多,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级市场尤其是中早期项目的估值疯涨;从理性判断2015年的整体VC行业投资规模想超过2014年是相对较难的。但我们更想强调的是资金供给的平稳增长或平稳下降影响仅仅是总体环境,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创业个案而言,好的公司依然会受到资本的热捧——正是这些好公司吸引了3倍于2013年的融资总额,也让北京在吸引风投方面,成为仅次于湾区的全球第二大投融资圣地。

  (同意票)

  -------------------------------------------

  总结一下:6票反对,7票支持。

  我想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

  也许当前存在一些金融层面上的泡沫,但人性层面上的泡沫尚无证据。投资人身经百战,越来越老到。并且,无论是IPO数,还是“傻钱”的数量,和当年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美的花朵 盛开过就凋落

  再亮眼的星 一闪过就堕落

  爱本是泡沫 如果能够看破 有什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