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甜面酱和四川红油豆瓣酱


       山东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在原材料上其实优势比较明显,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很过硬,也很有特色,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得更远一些,即便只在山东本省拓展,也是大有可为的。山东需求旺盛,但是很多产品比较传统,80后、90后新生的消费人群喜欢独特、创新的产品,结果流失给外省的调味品,这个就是山东本土调味品企业始终增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讲一个被迫创新取得成功的例子。

山东某调味品企业,是首批通过国家商务部认证的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公司主力产品之一传统甜面酱,利润较低,随着原材料的涨价,企业的这个销量支柱型产品不仅不赚钱,如果按原价销售,就要亏损,企业自然按比例进行涨价,而涨价后,消费者又不能接受,一些小企业利用各种手段维持不涨价,这样企业的这个产品几乎走不动了,被迫恢复原价。而这样一来,各级渠道成员纷纷表求不满,企业陷入僵局。经过顾问公司、营销人员走访市场,发现传统的甜面酱在使用过程之中,由于甜面酱里面的糖份和淀粉较多,温度一高就易沾锅,做出来的菜式发黑,做饼也是黑点点,不好看。将消费者的需求带回以后,研发部门经过技术攻关,在配方上进行调整,推出差异化产品,不沾锅面酱,卖点为“好吃不沾锅”,迅速将此产品与其它面酱区分开来,市场取得爆破性增长。

甜面酱这个品类是传统的酱料品类,从南到北,全国市场需求都比较大。

相反,风味独特,极有市场潜力的四川豆瓣酱,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一市场,销售增长明显落后于华南和华东同类企业,这是非常令人心痛的。四川豆瓣酱的落后,此前我本人接受《新食品》杂志和其它几家杂志采访时,就此问题提出过几点分析,现在来综合概括一下,四川豆瓣酱长期以来发展明显低于正常成长速度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其一,低层次竞争,没有协同意识。由于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于是竞争主要是集中在相互杀价层面上,结果造成在低价诱因下,质量整体在不断下降,造成全国消费者认为四川豆瓣酱就是低质低价的,质量好的四川豆瓣酱反而因为价格相对较高而没有市场;

其二,技术落后,没有创新。较多四川企业小富即安,没有创新意识,或者不愿做相关投资,目前多数企业,还是延用古法制酱,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根本不知道四川豆瓣酱的新型制作工艺已经出来,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实为可悲;有很多企业对于生产质量管理把关不严,甚至出现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的恶性事件;

其三,营销意识落后。四川并非没有好的豆瓣酱,也不是没有好的人才,可是多数企业营销意识落后。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发展壮大了,但是,如果没有川菜餐厅全国拓展,拉动的消费,如果没有糖酒会经常选择四川开,企业还能走多远呢?这两个优势还能帮助企业走多远呢?很多四川豆瓣酱企业的营销还停留在守株待兔的阶段,因此,这给有志气的部分四川豆瓣酱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从产品策划、品牌规划、市场拓展方面,能够迅速领先,之后扩大战果提高竞争门槛。

注:本文为陈小龙先生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媒体刊登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请联系陈小龙先生本人授权。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cagochen)与陈小龙老师交流。

陈小龙先生,调味品中国市场著名营销专家,现任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多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包括海天味业、李锦记、恒顺醋业、佳隆食品、新加坡福达食品(味事达酱油、广合腐乳)、美乐食品、百利食品、百味佳食品、中粮集团、双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恒安集团、洽洽瓜子、维达纸业、西麦麦片、小糊涂仙酒、丹宝利酵母等。陈先生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调味品行业研究文章,足迹遍布中国本土近30个省市自治区,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的分销渠道,经销商,新产品上市、市场环境,竞争状况等研究极为透彻,他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销售与市场的研究,为中外调味品及餐料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智慧支持。陈先生是中国调味品协会撰稿专家、《销售与市场》《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媒体的撰稿人,并作为营销专家长期为《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提供观点。陈小龙先生是全球第一本调味品营销专著《调味品营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