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苗实:我眼中的知行和圣王】在我眼中,知就是懂道理,修养深,学有所成,著书立说,譬如独立经济学家。行就是干实事,从事实践,改造社会,造福一方,譬如社会活动家。圣就是思想家,通过长期学习研究,专门生产思想产品。当然,这是一种内在追求。王就是有外在的拓展,譬如思想家可以净化社会,影响大众。其实,我作为独立经济学家之思想之作为,已经接近于知行合一,已经接近于内圣外王。但是,我并不是那么圆满,还有许多理想没有实现。譬如短期目标是办初级书院,中期目标是办中级书院,长期目标是办高级书院。什么是初级书院,就是一两个人教七八甚至一二十个学生,场地是自己家。什么是中级书院,就是七八个人教三五十个学生,租得起场地。什么是高级书院,就是一二十个人教一二百学生,有自己的专门场地。在这里,书院主要做短期的教学,有三个月为一期,有六个月为一期,有十个月为一期。讲到“知行合一”,这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王阳明主张,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王阳明把《中庸》里“知”的四个侧面,“学、问、思、辩,”合四为一,即知行合一了。崔永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粹是“内圣外王”,各家各派均以其作为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但各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儒、墨、法三家的“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以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其“外王”是从事政治实践及其它社会事务,以建功立业。道、玄、禅三家的“内圣”是追求一种超越而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外王”则是指从事俗务,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可以说,儒、墨、法三家所设计的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代表着人们对至善的追求,而道、玄、禅三家所设计人的人格则是一种逍遥人格,代表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内圣外王”的人格结构至少从形式上代表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侧面,而实质上这两个侧面又是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又是“内圣”的条件,缺少任何一面,人格形态都不会完美。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便形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因此可以说,“内圣外王”不仅是古人理想的人格观,而且是古人理想的处世哲学。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或者向往道德人格,成就德业,或者向往逍遥人格,追求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一知识分子一生只追求一种人格形态,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当他得意之时便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道德人格,而当他失意之时便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逍遥人格。吴晓蓉先生指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论的哲学问题。对此命题,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作了深刻研究后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可以说,“内圣外王之道”是冯友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所谓“内圣”,主要是从人内在的心性道德修养而言的,而“外王”是从人的社会功用而言的,它使人由“内在”而走向了“外在”。人之存在,不能专属沉迷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幸福,而应坚实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切实地承担社会的责任。因此,冯先生认为“内圣外王”,不仅具有独特的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含义,体现了既内在又超越之精神。
188.【苗实:我为什么想办书院】办书院的想法,不是很久。但是,也有三五年时间。在眉县,有个横渠书院,那里只传播传统文化。而且,现在更多是个游览的所在。作为我个人,就想在当地传播现代文化,譬如说经济学。再一个,我学习研究经济学也有近二十年了,自身有这个条件,不用多余花钱去另请高明。办书院,主要是查漏补缺,再给困惑者一次解惑的机会。譬如,在正规学校,实在读不下去了,来书院,换个环境,换个口味,等调整过来了,然后再回到正规学校,卷土重来,迎头赶上。当然,书院教学,除了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会有传统文化。毕竟,一个学生的培养,除了为学,更重要的是做人。过去,香港的新亚书院,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该书院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又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把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和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我认为,就很好,可以效仿。
189.【苗实:经济学家三立观】经济学家,首先是立言,即树立经济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其次,通过立言,影响政策,造福社会,就是立功。最后,计利应计天下利。说白了,不是为个人私利,而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这就是立德。当然,经济学家,除了为学,更重要还有做人,这也要立德。“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意思呢,范宣子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中的一项,这个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
190.【苗实:再谈经济学家是什么】对于经济学家,各方面议论已经很多很多。有唯博士学历论,有唯正式论文论,有唯学术成果论,有唯理论创新论,有唯实际贡献论,等等。有人说,经济学家学历必须是经济学博士,结果,现实中还有中学学历的经济学家,不只是落后国家这样,发达国家也这样。毕竟,经济学家可以自学成才,中学学历不是学习研究的终点,只要持之以恒,不断钻研,功到自然成。有人说,经济学家必须发表正式论文,结果,现实中还有没发表过正式论文的经济学家。毕竟,人家可以撰写经济学著作。正式论文也罢,经济学著作也罢,都是思想结晶,并无本质区别。有人说,经济学家必须有学术成果,那么,正式论文是学术成果,经济学著作也是学术成果,都是大量脑力劳动的体现,都是在经济学方面进行了各自长期而深入的思考,理应一视同仁。有人说,经济学家必须有理论创新,结果,现实中还有没有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譬如中国经济学家,就是引进模仿,没有什么理论创新。而且,就是靠引进模仿,推动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有人说,经济学家必须有实际贡献,什么是实际贡献,可以是学术贡献,可以是教育贡献,可以是改革贡献,可以是思想贡献,可以是文化贡献等等。所以,是不是经济学家,必须解放思想,破除教条,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就下结论,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譬如成思危先生是不是经济学家,是不是著名经济学家,这样的问题。
191.【苗实:我为啥能突飞猛进】过去这六年,我为啥能突飞猛进,一个源于2009年以前在学术上的长期积累,包括大学期间和闭门读书期间,加起来有近二十年,另一个源于2009年到现在的学术上互动交流,整整六年。说到长期积累,那个苦那个罪,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漫漫长夜,痛苦挣扎,甚至可以说,差一点失去生命的危险都有过。说到互动交流,我必须感谢各种论坛,尤其是经管之家。在那里,与各色人等互动交流,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次,包括和谐的探讨,激烈的争论。结果,知识丰富了厚实了,思想开窍了升华了,精神焕发了文明了,境界拓展了深化了。什么叫点石成金,互联网+我苗实,就是生动鲜活的真实例子。有位教育行者的网友,讲了一个毛竹的故事,我苗实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毛竹相似。开始是默默无闻,长期积累,接着就是,突飞猛进,名声大噪。毛竹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中国的最东边生长着一种竹子,名叫“毛竹”,那里的农民到处播种,每天精心培养,等待着种子萌芽,即使农民几年来一直精心照顾,毛竹4年也只不过长3CM,别的地方的人看到这种情景,摇着头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会这样想,花这么长时间种它做什么,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竹子5年后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长着,这样只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这里瞬时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虽然4年间只长了3CM,但从第5年开始了暴风成长,6周时间好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但之前的4年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即使拼了命去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即使不被人知道也坚持到底的人们。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也许会认为他们很不幸,或认为他们是傻子,但他们并不是不在成长,而是在扎根,很深很结实的根。等到时机成熟,他们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也许你现在做的事情看不到成果,但不要害怕,你并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192.【苗实:浅议薛暮桥的两首诗】第一首,幽谷飞瀑涤尘俗,林泉深处养劳神,文山会海无已时,不如偷闲理经纶。我苗实认为,此诗表达了薛老,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调节身心,休息片刻,一方面又不忘处理好国家大事,实现国泰民安。第二首,改革开放疑难多,中外贤哲共琢磨,莫道胸怀千顷竹,老马岂能尽识途。我苗实认为,此诗表达了薛老,提醒中外同仁,面对改革开放这个转型的大时代,不要粗心大意,一定要谦虚谨慎,才能有所作为。据有关记载,1933年,陈翰笙推荐薛暮桥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任“农村经济”教员,薛暮桥说我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怎能到大学去教书。陈翰笙说不要紧,我为你假造一个履历,为此薛老将名字从“与龄”改为“暮桥”。薛暮桥到广西后不久立刻发电报回来说,不好,如果按照履历上的介绍,我和这里的校长就是同班同学了,要穿帮。陈翰笙说没关系,你和校长说是我推荐的就行了。“牢狱大学”毕业的薛暮桥开始在正规大学任教,而关于“暮桥”二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1958年春节期间,毛主席有一次和薛老闲谈,问他“暮桥”二字出自何处。薛老回答说,“暮桥”的名字是陈翰笙因革命工作需要为他起的,主席听后随口吟出了陆游的两句诗,朝发云根寺,暮宿烟际桥。然后说,陈翰笙喜欢陆游的诗,大概是用的这个典。关于“薛暮桥”名字的由来,薛老夫人罗琼曾经讲到,30年代初,陈翰笙推荐刚出狱不久处境困难的薛老到广西的一所大学去讲授经济学,他自己政治处境也很困难,不久便出国了。当时陈翰笙说过,末路穷途,有桥可渡,暮桥二字应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