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经营模式与人单合一模式的人性假定


文/谭朝兵  敦远顾问公司高级合伙人

导读:张瑞敏与稻盛和夫在人性假设上的差别,不在于如何看待人性上,而在于如何对待人性上。​

关于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与京瓷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区别,不少学者认为,关键在于对系统中的人性认识各有不同。海尔信奉的是利己,京瓷信奉的是利他。​

敦远认为两者的区别绝不在人性认知上,恰恰相反,张瑞敏和稻盛和夫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仅就人性假设而言,两者的差别不在于如何看待人性上,而在于如何对待人性上。

深谙东西方哲学的张瑞敏,熟稔王明阳心学的稻盛和夫,其实都很明白,也不可能不明白,人在本性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被外界不明白的人,错误解读了。

远到公元前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先贤这么认为,近到启蒙运动同期的亚当.斯密、王明阳也这么认为。可能会有人搬出高大上的“雷锋”来反对主流,如果不是纯粹为了抬杠,要么是无知,要么是虚伪。

研修稻盛经营哲学,需要明白一个事实,稻盛提倡利他,而非信奉利他。为什么要提倡利他,拷问“作为人何为正确”呢?显然,稻盛信奉: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自利的。

人本性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追求自我偏好满足的最大化,经济学家称之为工具理性。

既然追求自我偏好最大化,现实中有没有“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的利他主义者呢?当然有人以利他为偏好的,但这与以自我为中心并不矛盾,不过有心理学专家曾测定过,利他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不超过1%。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是自利或有条件互利的。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自私是基因选择的结果,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它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这一点人和其它生物并无不同。

企业是人与人之间分工、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无论是否采用阿米巴经营模式或人单合一模式,解决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在行动上的一致性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应对的组织命题。一致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预期的一致性,二是利益的一致性,协调解决预期的一致性,协同解决利益的一致性。

阿米巴或自主经营体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才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人的工具理性本性在这种模式下被进一步放大,或者说对货币利益更加敏感,阿米巴/经营体之间的协调与协同问题更加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更加重要,而没有说更加困难,因为困不困难关键取决于系统构建的逻辑和框架,而不在于有没有采用这种模式,系统构建的好反而能够促进协同,构建的不好定会加速组织分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稻盛和夫与张瑞敏选择了不同的逻辑和路径。稻盛从改变人心出发,遵循宗教的逻辑。张瑞敏从机制设计出发,遵循市场的逻辑。

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变人心来达到善(利他)的行为,反映在稻盛哲学中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内心修炼与净化。因为缺乏三大宗教一样的超自然力量和两极场景的感召,使稻盛哲学看起来更像心灵鸡汤,苍白而无力。对亟需复制阿米巴经营模式,功利心切的国内企业,稻盛哲学如远水不解近渴。

市场的逻辑不是改变人心,而是通过制度(或机制)规范人的行为,以利人之行,达成利己之心。因此,人单合一模式中嵌入以激励相容为核心的大量机制设计内容,引导经营体之间基于共同利益而自组织、自协同。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塞斯所言:自由主义不是通过其追求的目的,而是通过它选择的方法去达成最终目的。

国学大师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讲: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道理很清楚,善以心论,恶以行断。

在对待人性上,稻盛追求"原心不原迹",张瑞敏追求“论迹不论心”,这就是两者的基本差别。

-----------------------------------------结束------------------------------------------------​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版权归敦远顾问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