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电商的瓶颈——“即兴购买”


  即兴购买,表现为随时永久就近买,要么是饭店一旁的小超市,要么就是明知介个贵却也愿意挨刀子的酒店前台。

  如果按照理性经济人理论,那么偶有人愿意成为后者。但事实情况刚好相反,恰恰是后者在酒类消费群体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什么?要找到答案,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酒”这种商品到底有何功用?

  从屋里层面来说酒则是人际交往与感情沟通的媒介与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参与,人们由生疏矜持变为推心置腹,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高兴了,喝醉了,醉眼迷离之时,哪还管张三李四的牌子,也分不清啤酒、红酒、白酒,只要能伸手拿到就好。谁都知道,在这种非理智状态下,消费者是不在乎价格与品牌这两个因素的。

  或许你认为通过客户足量的计划性购买,完全可以满足即兴消费。其实,这种理论的假设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总是成立。你去酒店等社交能场所观察就知道,除了婚宴等特殊情况,顾客自带酒水量基本上总是大大少于实际消费量的,这中间需求断档的部分,还是要靠即兴购买来满足。

  于是问题终于来了,网络销售平台能不能实现及时配送,也就是在消费者醉醺醺地伸手要酒时,你能不能像就在现场的服务员那样飞快的奉上,成了最终的痛点。“中国酒类电商发展十年,线上销售份额只占市场的1.3%”,这起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吧。

  有必要坚信,那些科技含量看起来更高的3C产品,以及汽车、住房等大件耐用品,要比快消品更容易实现互联网化。相反,对于低值量大、包括葡萄酒在内的快消品,应抱以审慎的乐观。毕竟,互联网上的信息流与现实中的物流完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要实现二者的彻底融合,尤其是对于以即兴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快消品来说,更需要时间。

                                              摘自《葡萄酒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