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官冷民热”凸显民众并不相互憎恨


因钓鱼岛争端,导致中国与日本关系恶化三年了。虽然中日经济关系没有受到特别的影响,但双方政治关系却依然处于冰冻状态。担心中日关系恶化的人经常这样说:“虽然媒体一味报道网上散布的极端反日和反华观点,但大多数中日两国民众并不那么相互憎恨”,“日本普通民众目前对中国人仍很友好,令人憎恨的只是日本的右翼政治家。”

看来,中日两国大部分民众都不希望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声称“通过战争做个了断”表示出敌忾之心的人在两国都是极少数派,这也毫无疑问。不得不承认,虽然双方高层接触逐步增加,但中日关系并没有得到好转。

停摆了三年的中日韩首脑会议111日如期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尽管三国峰会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既有中韩重视的“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内容,也有日本希望的恢复三国峰会定期举行的机制和明年在日本举行的意向。当天,日本官方电视台NHK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说,尽管中国领导人一再拿历史问题针对日本,但感到中方重视的其实是加强与日本经贸合作的方面。

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当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首尔还在就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进行会谈,且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时,中日民间的大规模交往却同时在北京、东京之间不断穿梭。

一方面,应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邀请,中国500名高中生111日抵达日本访问,预定逗留东京一周后,将分两支团队往和歌山县和山梨县访问。脱下中国中学宽松运动服充校服的中学生,换上类似日本校服的深蓝上衣、灰色长裤或格子短裙的中国高中生看来与日本学生无异。

另一方面,200名日本大型企业首脑组成的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也于1日也抵达了北京。该访华团原来也曾定期访华,并受到中国政府厚待,但2009年最后与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会谈后,就遭到中方冷遇,过去两年只见过中国副总理汪洋。这次是在中国经济减速和中日首脑关系改善的背景下,受到中国欢迎,预计将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上面这些事例主要是半官方的交流,而民间交往却要热络得多。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日双边人员往来达到556.6万人次,同比上升18.2%。近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两国受访者的好感度仍处于低位,但两国民间交流的愿望有所增强,认同和平、合作发展理念者占据多数。

欣欣向荣的旅游业和两国贸易往来不仅不会伤害中日关系,反而将会为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一定作用。从曾经去过日本的中国游客的经验来看,民族主义情绪有时会因一次愉快的购物而得到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和睦的到来。可是这有理由让人们期盼,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外旅游浪潮可以化为一股推进两国开放和宽容的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今的日本,“右翼”并非社会的主流。在日本现有的民主政治下,军国主义复活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就像在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不可能再回到“文革”时代一样。只不过,中日国民之间如果出现相互不信任感上升的状况,就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对中日关系产生影响。

首先,这容易导致相互猜忌和情绪化地看待事物,并形成相互刺激国民感情的恶性循环;其次,这种状况有可能被一些媒体所利用,而其结果则是对中日关系的损害;第三,中日关系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两国国民,无论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日本,领导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国民的各种意见和感情。因此,中日国民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感增加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两国政府的外交决策。

也许上世纪7080年代“中日友好”的氛围不会再次出现,虽然这令人遗憾,但中日“官冷民热”至少说明双方民众并不那么相互憎恨。当今的每一天,中日两国民间人士、互访者,都在履行加深沟通、促进彼此理解的使命。他们已走在两国政治家前面,在“中日不友好”的时代,中日双方的民众或许都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